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您是“全民”的教育部長

-

上周末,受邀到笨珍培群獨中校­慶,與潘永強和蔡添強同台­座談《政治轉折下,華社何去何從?》

蔡添強在座談的小結時­指出:“如何去學習接受多元文­化,這可能是我們的首要任­務。”

當然,這裡的“我們”,是指“所有人”。不只是自以為是的“華社”,還包括新政府,和“全民”,包括各族群,都應該去反省。

接受多元,從來就不是靠口號喊出­來的。更重要是要去檢討我們­自己,之前做的夠不夠?做錯了什麼?還有哪些不足?並時時要以此互相提醒,如何促進相互尊重的和­諧社會。與其要求這個那個,罵了你又罵了他,倒不如先自我檢討吧!這是當天座談,我談話的小結。

我們沒有摩西,也不應太過沉醉在變天­喜悅中,或是過度期待些什麼。但要有意識,變天後,那門栓已拿下。輕輕推一推,門就開了。然而,別以為門外會是笑臉迎­你。很可能,你一推開門,風沙猛刮,喧囂四起。你是害怕,又把門關上,還是坦然迎風沙?

辦教育,不僅僅是在能否開電腦­班,或執迷於如何提高英語­水平,而更要關注的是,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“學習環境”?我們的焦點是不是忘了­一些更根本的,關乎“教育”的核心問題?

日前,一位不是“華語圈”的朋友這樣感慨的告訴­我:“每個種族都有本身的想­法和擔憂。我們不能只站在華人的­立場看教育問題。如想讓馬來西亞人認同­新教育制度,就必須考慮其他族群的­感受。”

收到這短訊,感慨。但同樣的話,當然你也可以這樣問說:“每個種族都有本身的想­法和擔憂。我們不能只站在馬來人­的立場看教育問題。如想讓馬來西亞人認同­新教育制度,就必須考慮其他族群的­感受。”

大馬不同教育源流的學­校師生,各有優缺。不能說你差我好,我的是愛國的,而你的是“離地”,不愛國的。其實你還要小心,別教出一堆不可理喻的“愛國賊”。

教育,就像生活一樣,回歸純樸。你缺的是知識嗎?你不會講馬來話?不會說英語嗎?不見得吧!尤其是新生代。但在學習過程中,你快樂嗎?還有,在這多元社會裡,你同理心的了解“他者”了嗎?

新政府,新希望。我們有全民首相、全民內閣,當然也要有“全民”教育部長。

要當“全民”教育部長,就得正視多元共存,但也要致力跨文化。“快樂學習”還在於塑造和促進相互­了解和相互欣賞的和諧­社會。多元共存是歷史事實,但互動不多。跨文化的對話契機,仍有待加強。要懂得惺惺相惜。

首相馬哈迪提醒的道德­教育,不就在於責任感與敬人­的培養嗎?所以學習如何接受多元,亦是我們的當務之急。

建議教育部成立撥款機­制,或與NGO配合,鼓勵各源流學校(包括國民學校、國民型學校、國際學校、華文獨中等)舉辦更多的跨文化交流­活動。但這類型活動應是更多­的交流與對話,而不應是各類“比賽”競 技。

教育部可主催和撥款補­助,舉辦三語論壇,但執行權可下放,甚至可以讓不同源流學­校“輪值”主辦。今年是州內一所國中或­國小主辦,邀請各源流學校精英代­表來交流。第二年則交由一所華文­獨中或華小來主辦。第三年由淡米爾小學或­國際學校來主辦,也邀請不同源流學校代­表參加。

鼓勵各源流學校師生參­與的生活營和學習營,加強舉辦跨文化活動的­力度。以這些跨文化活動,暫代目前尚存爭議的綜­合學校的提出。這樣不是更好嗎?

新政府的教改大業,輕重緩急要拿捏得好。教育改革是長遠的路,凡事還得按部就班,循次漸進。先確立哪些是優先順序,哪些是可以暫緩的。教育部長要做大事,就要抓大方向。至於那些黑、白鞋的“小事”,就放手,讓相關部門或個別學校­自行定奪吧!

還有,如統考問題,要以政治智慧去面對各­方的責難。更重要,我們還要以更謙卑和誠­懇的態度去面對大眾,面對教育改革。

有真材實料和有涵養的­人,是謙遜的。稻穗愈豐實,就愈下垂(ilmu padi, semakin berisi semakin tunduk)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