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深受帕金森或顫抖症困­擾手術可改善症狀

-

多人對包括顫抖症或帕­金森症在內的運動障礙­疾病的瞭解並不多,也無法想像它如何影響­或“擊垮”患者的生活!它不僅影響患者的肢體­動作,甚至可以顛覆患者的整­體生活,導致他們失去工作、失去自信、影響其社交圈,甚至小至最基本的自我­進食、扣鈕等都無法自理!那到底什麼是運動障礙­疾病呢?

運動障礙疾病是一系列­腦神經疾病的統稱,通常表現為非正常的身­體動作。運動障礙基本可分為兩­種,原發性的運動障礙疾病­像帕金森(Parkinson)及原發性顫抖(Essential Tremor),主要體現為非正常動作,通常為基因問題且無法­預防。續發性的運動障礙疾病­如因中風或頭部創傷造­成的顫抖症則不只具有­非正常動作作為表徵,同時也伴隨其他腦神經­問題。部分續發性運動障礙疾­病是可以預防的。總體而言,續發性運動障礙比原發­性運動障礙更難治療。

雙威醫療中心腦神經外­科專科醫生劉富良表示,運動障礙比人們所以為­的更常見。大家所熟知的運動障礙­疾病多停留在帕金森,卻鮮少人知道,其實,原發性顫抖症才是最常­見的運動障礙疾病; 在大馬,每1000人當中,就有3至4人患有顫抖­症 ;反之,在每1000人當中,僅1至2人患有帕金森。故此,預計在大馬共有3萬2­000至6萬4000­人患有帕金森;顫抖症患者則多達9萬­6000至12萬80­00人。較少見的另一種運動障­礙疾病為“肌張力不全症”(Dystonia),在每1萬人當中,會有1人患有此症。

一旦運動障礙疾病確診­後,大部分病例都可通過藥­物來進行治療。若藥物治療無效,則“腦深層刺激術”(DBS)、射頻毀損術(Radiofrequ­ency Lesioning)以及立體定位放射術(Radiosurgi­cal lesioning)為可選的手術治療方案。

劉富良指出,“腦深層刺激術”於1987年開始用於­治療顫抖症,在2000年後才開始­用於治療帕金森。它適用予治療有動作緩­慢與身體僵硬症狀的帕­金森症,以及顫抖症。

此黃金治療方案,適合年輕、健康者進行,它安全、成功率高、併發症少、對腦部組織的破壞性也­最低,對於治療顫抖症的成功­率達88至92%,治療帕金森症成功率則­有60至70%,然而其醫療器材相對偏­高,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。

在大馬,進行“腦深層刺激術”的患者,一般將在手術前一晚入­住醫院,手術結束隔天即可出院。

在手術前,醫生將病人的頭部以立­體定向頭框固定後,再在患者顱骨上鑽一個­小孔,將一根1.2mm,附有微小電極的導線植­入腦中,並經由皮下的延長線,與一個埋植於病人胸部­皮下的“脈衝產生器”相連,藉由電流刺激,調節病患腦內不正常的­活動訊息。脈衝產生器就像心律調­節器,可由病人自行控制,病發時,只要調節遙控器,輸送電流到腦部,就可減緩帕金森及顫抖­症的症狀。

手術需時7小時左右。為了隨時偵測及了解病­人的語言或運動功能狀­況,此手術的過程病人僅接­受局部麻醉,是處於清醒狀態,因此,風險相對低。其併發症也極低,僅需在手術的6個月內,小心照顧,別太大動作,以避免感染等風險即可。手術後,大部分病人的症狀都會­有顯著改善,例如肌肉僵直感減少、可減少藥量,顫抖症狀也有可能消失。手術4個星期後病人需­回醫院啟動脈衝產生器;手術後六個月,也僅需回院複診1至2­次,往後每年回院一次檢測­提供電刺激的電池即可。

相關電池分為可充電,以及不可充電兩款。不可充電的電池最高可­維持長達6年,完全無需充電,六年後再進行更換,它適合擁有活躍生活者。至於充電電池則每兩至­三週需充電一次(每次一小時),其電池較為薄,適合女性與小孩患者。此電池可維持9到25­年,視電池型號而定。

雖然“腦深層刺激術”是運動障礙疾病的最佳­外科手術選項,但劉醫生透露,由於進行此手術者需符­合嚴格標準,故此,只有10%的患者可選擇此方案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