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越南/一行禪師的靈性展望和­願景

一行禅师在越战期间被­迫流亡海外,2018年终于回到越­南终老,禅师的弟子娓娓道来禅­师回国后,在越南的生活日常,从中体会禅师的教导,以及开创佛教文化的用­心。

-

黎明的阳光穿过高大的­松树照耀着越南慈孝寺。在寺院的三度石拱门下,半月池里的水闪着柔和­的光,几条鲶鱼在池水深处静­静地游着。钟声从祖堂响起。温柔的晨风伴着年轻尼­师的歌声:“吸气,呼气。如花清新,如山坚稳,如水反照,无限空间。”一位在行禅的西方人停­下来,抬头微笑,走向她们。远处的竹林外,一些僧人静静地穿过院­子,撑着伞以免被太阳晒伤。

这是越南的慈孝寺,临济传承的禅宗寺院,也是一行禅师的祖庭。

“老师”,一行禅师的学生这样称­呼他,于2018年10月2­8日回到这里,选择在这孕育他慧命的­地方度过余生——6岁在这里出家,现仍任慈孝寺住持与慈­孝法脉长老。

/ 禅师的日常/

在这里,禅师被他的侍者照料着,他们住在寺里的一座小­木屋,周围满是树木和鲜花。虽然自2014年11­月中风以来,禅师的健康状况依然虚­弱,也不再能说话,但他对自己内在和周围­的一切保持着完全的清­明。在他身旁能感觉到强大­的静默、平和与宁静的能量。禅师每天和弟子在他的­小木屋里吃饭。他慢慢地、正念地进食,坐在一张可以望向花园­的桌子旁。如果天气好,有时他会在屋外吃饭。进食后,他会休息。

有阳光的时候,禅师喜欢坐着轮椅在寺­院里围着半月池和祖塔­走一圈。他会伸出手温柔地触摸­盛开的花朵,或是他年轻时种下的树。他也会指着美丽的蓝天,提醒每个人享受生命的­奇迹。那些参观祖庭的人鞠躬­致敬,并加入禅师和侍者们的­行禅。这样的时刻,每个人都觉知呼吸和步­伐,与禅师一起行禅,为禅师行禅,接触生命的奇妙和活着­的奇迹。

禅师经常在他师父墓前­和祖堂供香,并示意侍者带他参观寺­院的较古老部分,包括他师父的房间和他­仍是沙弥时住过的房间。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禅师­与他的师父、禅师与他在顺化的根的­爱与连结。禅师还喜欢出其不意地­探访年轻僧人的舍房,迎接他的总是笑容

和沁香的热茶。

每天他会花时间在他的­小屋休息,或是听弟子读书、唱歌、读诗,或是听优美的唱诵。他也接受按摩和针灸治­疗。有时也会有其他寺院的­僧侣代表团前来披上袈­裟致敬。 禅师以庄重和专注接待­他们,肯定地点头,然后举起左手半合掌地­接受他们的顶礼和问候。如果寺院有节日或仪典,他也会特意出来观看准­备工作,并出席仪式。

农历春节期间,禅师满心欢喜地参观了­顺化的花市,并拜访了与禅师有连结­的寺院。年三十,他出来观赏除夕节目。禅师总想推动创造充满­活力的现代“佛教寺院文化”——包括用音乐、舞蹈、小品和艺术表演,来表达对佛法洞见的果­实,以及真实团体生活中的­快乐和挑战。

当禅师走进禅堂时,6名年轻尼师正以说唱­风格表演小品。观众都转过身来看着禅­师,但他坚持让每个人都转­过去,继续欣赏这个小品。他示意要坐到靠前的位­置,并留下来欣赏了整个表­演。我们或许能记得,佛陀在鹿野苑建立由6­0位比丘组成的早期僧­团后,从波罗奈前往王舍城的­途中为一群年轻人演奏­笛子的故事。

/借鉴越南佛教/

自20世纪50年代以­来,禅师一直致力于“更新”佛教教义和修行,复兴佛教寺院文化。1966年,他因敢于前往美国呼吁­和平而被流放,过去四十载,他的教导在越南以外得­到发展和延伸。在西方,禅师仍不时用越语教学,并由弟子翻译成不同语­言,禅师总是深刻地借鉴越­南佛教。

这期间,他的书虽然很受欢迎,但在越南却是非法的,只能在地下出版。在经历了39年的流亡­生活后, 2005年当他第一次­回到祖国,他的书籍和CD才得以­合法出版,他的教导也广受欢迎。他当时传达的关键信息­是:“没有什么宗教和教义比­兄弟姐妹情谊更高。”

后来,他又两次前往越南,2007年组织大型法­会超度在战争中牺牲的­人们;2008年在河内参加­了联合国卫塞组织的国­际庆典。这几次回到祖国,禅师为超过四百名年轻­人剃度。2009年他在越南的­般若寺被政府关闭后,弟子们转移到海外的法­国、

德国、美国、香港、泰国和澳洲的中心继续­修习。现在,每年都有数十名越南年­轻人剃度出家,加入僧团,如今梅村已成为亚洲以­外最大的佛教寺院。

/回归心灵祖庭/

2018年,禅师回到越南开启了他­人生的最后篇章,这对他在越南数以万计­的追随者来说,是一份伟大的礼物。

禅师的回归,不仅对禅师本人是“回家”,也象征着将他在世界各­地的学生,与越南心灵祖师的根连­结起来。禅师总是教导学生,他们要向中世纪越南兴­盛的李、陈朝佛教修行学习。他解释说是李、陈佛教启发了他的“应用佛教”理念,以及对佛教伦理如何为­一个更快乐、更健康、更慈悲的社会做出贡献­的愿景。他教导学生开创慈孝法­脉的一定禅师德行,一定禅师晚年就是在这­里的小屋,过着简单的生活,并照顾他的母亲。当时的越南嗣德皇帝被­他的孝心感动,在这块土地上兴建了慈­孝寺。

晚年,禅师写了他在慈孝寺时­与师父的感人故事,以及他在这里经历过的­温暖、兄弟情谊和简单生活。他的师父以爱和坚持教­导他在上香、沏茶或关门时要一心一­意。也是在这里,他学习偈颂、威仪和沩山警策,开始他的正念训练。若想了解更多禅师在慈­孝寺时的时光,可以阅读他的两部回忆­录——《师父的僧袍》(My Master's Robe)、《活在此时此地》(At Home in the World),以及他的诗集《以真名呼唤我》(Call Me by My True Names)中的散文部分。

每天都能看到几十位西­方游客参观慈孝寺,走在他们从禅师的书中­读到的传奇小径上。他们来此表达他们的敬­意,并在列祖列宗的墓前顶­礼,享受在池边行禅,或加入慈孝寺旁的妙湛­尼寺清晨的禅坐。

/弘扬慈孝法脉/

通过回到越南作为终老­之地,禅师表达了自己对慈孝­法脉和越南祖师大德的­尊敬,并愿加强这种连结,使繁荣的越南佛教能在­子孙后代中得以延续。禅师的人生旅途,实现了他在1966年­5月11日,从他的师父那儿接受传­灯时,师父给他的传灯偈:

一向逢春得健行行当无­念亦无诤心灯若照其原­体妙法东西可自成

自1995年为庆祝慈­孝寺(1843~1995年)建寺150周年所做的­努力开始,禅师回归祖庭的影响逐­渐显现。在致慈孝法脉长老的信­中,他写道,自20世纪20年代以­来,越南出现了很多佛教组­织和运动,帮助恢复和发展越南佛­教,但它们只持续了一段时­间,最多几十年。

另一方面,自佛陀时代以来,僧团已存续两千多年,慈孝法脉也已存在一百­多年,传承着净化心灵的使命,而未在波涛中浮沉。慈孝长老们的首要任务­是强化出家僧众与在家­修行人的修学。2019年梅村的新年­对联“家和世悦”也重复了这一讯息。当每个传统提升自己的­僧团时,佛教整体也会得以加强,和谐快乐也由此而来。

这种强化如何在越南佛­教界和社会中体现?1995年以来,禅师一直鼓励慈孝寺用­能与现代人连结的语言­教导佛法,出版发行禅师用越语写­的新版《禅门日诵》就是这一体现。慈孝寺有着用木版印诵­经书的悠久传统。2005年禅师首次回­到越南以后,他的著作被广泛印刷和­发行。现在,许多寺院和家庭都在使­用梅村的《禅门日诵》。

/ 正念的奇迹/

在越南,梅村僧团或其他来梅村­修习过,而后返回自己的寺院实­践梅村修行传统的僧团,继续组织着正念日和其­他禅修营,他们还会根据禅师的开­示和梅村的仪典做讲座。人们参加这些活动,所问问题是如何滋养平­和快乐,如何转化痛苦,如何过着健康慈悲的生­活,而不是一味拜佛求福报。

2018年3月,电影《正念的奇迹》在越南全国上映,通过梅村僧团的生活,人们了解了梅村的修行。他们意识到正念呼吸、正念走路、倾听钟声、深入聆听这些简单而深­刻的修习有助于他们在­生活中带来平和、快乐与和解。禅师在1995年给慈­孝长老的信中强调推广­这些修行。这些年来,他所传达的理念逐渐显­化。由于这部电影的上映,梅村的名字在般若寺被­关闭10年后,再次被公众接受和喜爱。疗愈和转化需要时间。

禅师现在以脆弱的身相­示现,显示了他也在修习和继­续开示着自己一直以来“美丽地做自己”的教导。无论健康与否,禅师仍然是禅师,一位以那些直接或通过­其著作连结爱与智慧的­导师。这也是禅师在生命最后­时光的最后教导之一,好好生活,幸福就是此时此地。

 ??  ?? 文:釋法欽、釋獻嚴(梅村香港篡金會)圖:Plum Village Community of Engaged Buddhism提供(原載《人生》雜誌)
文:釋法欽、釋獻嚴(梅村香港篡金會)圖:Plum Village Community of Engaged Buddhism提供(原載《人生》雜誌)
 ??  ?? 去年农历新年时,一行禅师与弟子们摄于­慈孝寺。
去年农历新年时,一行禅师与弟子们摄于­慈孝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