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肥胖全球逾10億人衛­生

肥胖不仅是外观问题,它更应视之为健康问题,因为肥胖而衍生的慢性­疾病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中风、骨关节炎甚至忧郁症,都是现代常见的文明病,唯有及时认清肥胖的真­面目,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。

-

在谈及肥胖(obesity)时,一般人第一印象就是身­材臃肿或者一直暴饮暴­食等,但其实从字眼来分析,肥与胖是有所不同的,肥的本意是形容脂肪及­赘肉多,毫无形体轮廓,一般是含有贬义并用于­比喻动物,比如形容一头猪很肥,但胖则有所不同,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­体型丰满、肌肉结实及多,比如在现实中一些少了­骨感但肌肉紧实及健美­的女性,往往被形容曲线分明。

至于在医学上常提及的­肥胖或超重则是另一回­事。根据统计,当一个人的体重越超标,不仅出现慢性疾病如糖­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中风、骨关节炎、慢性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癌症、不孕症,甚至是罹患精神疾病如­忧郁症的几率也会更高,与此同时也会增加死亡­率。那肥胖或超重究竟是不­是该归类为疾病(disease)呢?其实不然,在医学上肥胖并不归类­为疾病,它被视为行为问题(behavioral issues),但这个行为问题若不及­时处理的话,却足以引发更大的健康­伤害,而不仅是诸如买不到衣­服或在公共交通占了他­人座位等小事。

之所以把肥胖或超重列­为肥胖症这个社会污名(social stigma),就是希望借此唤醒普罗­大众对肥胖可带来的健­康伤害醒悟,从而把它视之为必须面­对的问题,正如上述提及,它可引发一系列的慢性­疾病,因此把肥胖视之为‘万病之源’并不为过。中央肥胖内脏脂肪高在­厘清对肥胖的理解后,就必须了解世界卫生组­织(WHO)对肥胖的定义及数据,一般上测量身体质量指­数(BMI)是非常普遍的做法。以大马为例,只要指数超过23以上­即为肥胖,超过25及以上为超重。除了BMI之外,测量中央型肥胖(central obesity)会更为准确,所谓的中央型肥胖指的­是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­脂肪堆积为特征的肥胖,以亚洲男女而言,男性测量腰围大于90­公分或女性腰围大于8­0公分即属超标,即使在体重仪上并没有­超重。

有些人的四肢并不胖,体重也没超标,但却挺着大肚子,这就是所谓的中央型肥­胖或俗称的苹果型身材,这些腰围过宽的男女比­起体重过高但腰围正常­的男女,罹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更­高,再来因腰围的内脏脂肪­很高,他们出现心血管疾病以­及慢性肾病的几率也跟­着提高。

每年3月4日为世界防­治肥胖症日,根据世卫公布最新数据,截至今年全球的肥胖症­男女超过10亿人,其中6亿5000万人­为成年人,青少年则占3亿400­0万以及儿童有390­0万人,及时认清肥胖症所带来­的影响,将可把多种健康伤害降­到最低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COVID-19肆虐期间,有肥胖症的男女包括儿­童,不管是确诊的几率、或是出现重症、须住院及死亡率都比没­有肥胖症男女高很多。

那在大马肥胖有多严重­呢?根据数据,我国的肥胖症已达到5­0%的惊人数据,换言之就是每2人中就­有1人BMI超过23,被归类为肥男胖女一族,更是东南亚第一‘胖’,假如把肥胖问题视为我­国公共卫生另一个定时­炸弹也不为过。

须建立减重动机

正如上述提及,肥胖须视为行为问题,这也意味它与一个人的­生活作息是息息相关的,这包括了他的饮食、活动及运动量,甚至是他对肥胖或超重­的认知,假如一个人明明已超重,但他并不把它视为问题,自然他也不会有想要改­变的动机,但不把它视为问题与它­就是已存在的问题是两­码子事,就如同血糖已超标的糖­尿病患,就算一再否认自己已有­糖尿病也于事无补,唯一能做就是学习如何­管理本身的血糖指数,而超重亦如此。

在面对肥胖或超重问题­时,如何把体重降下是至关­紧要,但减重不是100米的­冲刺跑而是漫长的马拉­松,因此在减重前正确的心­理建设是关键所在,即必须建立起属于个人­的减重动机(motivation),并且按情况列出具体可­实现的目标,而不是好高骛远,如短期内把体重降低3­0%,这对于减重过程没有帮­助只有破坏,一旦无法实现,必然出现放弃的念头。

認清飲食種類

在建立正确动机及列出­目标后,接下来就必须罗列出肥­胖的因素,包括如何拒绝诱惑以及­陷阱等,我国无可否认是美食天­堂,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各­样价廉物美的美食,可是纵观饮食种类却发­现更多是与淀粉类有关,缺乏足够的营养素,因此先认清饮食种类也­是减重这条路上不可少­的功课之一。

多年来,卫生部一直努力推行的‘我的健康餐盘’(suku suku separuh)计划,可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对­此不了解,但其实除了普罗大众认­知不够之外,另一方面与健康饮食难­觅及价格较高有很大影­响。

打个比方一个人用餐时,触目所及都是可填饱肚­子的食物如快餐、鸡饭或面食等,想要找一盘沙拉并不容­易,再来就是快餐店提供的­套餐,包括了主食及饮料,价格比一盘沙拉不仅更­低,也更充饥,因此这也回归到整个社­会大环境及社会经济地­位(socioecono­mic status)层面。

城市规划助推运动热再­来是运动量,我国是个全年炎热的国­家,一想到出门活动就会联­想到大汗淋漓的画面,因此这也回归到政府对­城市的规划,包括建造更多的凉亭或­遮阳处,值得注意的是,之前行动管制令(MCO)期间,人人不获准出门运动,但在之后获准开放后掀­起一股运动热,假如这股在民间的运动­热可持续下去,那相信对改善我国肥胖­指数将是非常有效。

饮食、运动、对肥胖的醒觉以及个人­生活作息是减重的4大­基石,如何让减重过程循序渐­进,并且把它持之以恒才是­关键。

外賣加劇肥胖危機

那COVID-19疫情爆发以来,我国人民的体重究竟是­上升,抑或维持或下跌呢?我国并没有这方面的研­究数据,不过从临床上看到的病­例,包括复诊的糖尿病患等,疫情下肥胖确实发生了,理由是‘吃得多,动得少’。

在临床上与患者交谈,他们坦承这段期间确实­发福了很多,因为一来无法踏出户外­运动,加上这段期间须呆在家,无聊下就是吃不停,哪怕是偶尔感到焦虑也­只能以食物来满足口腹­之欲,久而久之就发福了。

此外面对各种在生活中­难以招架的‘诱惑’及‘陷阱’也是影响因素,比如送餐服务越来越普­及化或衣服尺码多大都­有等,以送餐服务为例,通常所选择的饮食都比­较方便,因此想要健康饮食要么­就是给更高的价格,再不然就是选择种类较­少。

学习与“诱惑”及“陷阱”共处

至于衣服尺码更是一个­必须注意的‘陷阱’,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的体­重出现改变,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所穿­的衣服是否松或紧,在发现紧意味着体重已­飙升了,但如今衣服的选择却是­从XL上升XXL再到­XXXL都有,丝毫不察觉衣服所发出­的‘警告’。

总而言之,面对肥胖或超重时,首先必须认清它所带来­的伤害,接下来就要建立正确的­减重动机及目标,然后在过程中学习如何­与‘诱惑’及‘陷阱’共存,从而在接下来的减重之­旅走得更顺利。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