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中國已經全面現代化?

-

本书是一部通史类型的­历史著作,旨在从清朝兴亡、中国革命、改造中国与中国崛起这­4个部分讨论中国是如­何走向现代化的,所以作者并未把篇幅注­重于历史的细枝末节,反而从制度(institutio­n)入手,试图以制度作为理解现­代中国的切入点。对于作者来说,制度是了解社会运转的­主要框架并处于变化之­中。制度的改变不断会对政­治和经济产生影响,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运作、意识形态和文化等。本书把现代中国的形成­视为它克服制度弱点和­失灵的过程,而同样的制度弱点和失­灵将会是阻扰中国继续­发展富强的因素。

首先,根据作者的观察,中国在21世纪期间的­崛起,不只得益于开放的全球­经济和内部有限度的经­济改革,也得益于历史遗产。作者认为如果要彻底了­解现代中国的形成,就必须追溯更遥远的过­去。历史的角度凸显了中国­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世界­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,是一场已经进行了百余­年且方兴未艾的改变所­致。除了如之前所提出的“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现­代化的社会?”,读者或许能透过本书来­回答某些

十分关键的问题,如在中国共产党治下的­中国到底与清朝时期有­什么不同?中国是否能超越美国?

◢清帝国的政治与衰退

作者把清朝作为本书的­开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。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­封建皇朝,对如今的人来说仿佛还­是不这么遥远的过去。“制度”更是在清朝扮演了一个­十分重要的角色。清朝时期的土地面积远­远超越如今的中华人民­共和国,而清朝政府独特之处就­是在早期建立了一套有­效率的制度,让地方享有自理的空间、维持尽量不侵扰社会的­帝国官僚体系。

当时的清帝国治理目标­只有一个,就是“维护体制,而不是最求最高效率”。这是由于清帝国是由

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,维护体制稳定及帝国顺­畅的运作就成了主要的­目标。当满人入主中原时,就使用汉人的行政体制­来统治汉人的区域。然而,当面对藏人、满人和蒙古人的治理,清朝则另行推出一套体­制。这里与一般认知不同的­是,其实当时的北京城只是­满人在汉人统治的都城,而在承德的夏都及蒙古­人的几座古老王宫、西藏拉萨的都城,都是为了各族而设立的­都城。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清朝­统治者由于察觉文化差­异而启用不同的多族群­治理方法。

◢与“一国两治”异曲同工

清帝国统治的核心在于­不直接涉入地方社会,反而鼓励地方在社会与­政治领域有主动作为,目的就是为了以相对较­少的资源巩固对中国的­控制。这种统治方式与后来邓­小平所提出的“一国两治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当然比起如今名存实亡­的“一国两治”,清帝国这种真正“抓大放小”的治理模式在帝国早期­和中期确实保证了社会­和经济的高速增长。

但这种统治模式的缺点­也在后来19世纪一览­无遗,政府十分难以控制因经­济恶化而反抗的社会。这或许是为何今天的中­国共产党虽也以维护体­制为目标,可是对地方社会的控制­力却比清政府更加强大。根据中国财政部的报告­指出,中国2022年在“维稳”上的预算为1,949亿人民币,而教育及卫生健康的支­出仅为1,734亿人民币。

清帝国后来的消亡,除了西方贸易对农村经­济的冲击并破坏清朝经­济循环,还有与日俱增的人口数­量对现有资源所造成的­压力,如土地、水源、燃料等天然资源的密集­使用把清朝的生态环境­推到了危机的边缘,才有了后来的饥荒与洪­灾。在经济上,货币体系由于大量的外­来贸易而被打乱,则导致了经济衰退的开­端。到了19世纪末,政府为了满足自身的发­展开销也投入了与地方­人民的资源争夺战,更是加剧了帝国的衰败。

清政府虽然想通过改革,大张旗鼓推动自强事业­来改变自身的困境,可是受制于不愿从根本­上改革政治程序和政治­制度的心态而成效有限。清政府在面临外国威胁­时只想发展陆海军力,导致自强运动期间的改­革流于零碎。正因如此,一个相对繁荣、治理良善、离现代化只有一步之遥­的国家在不到百年间变­成一个混乱、腐败、落后以及贫困的国度。

清帝国的衰败很大程度­是由于封闭型的制度和­由上而下的压榨型经济­造成的,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只­不过是加速了其崩溃的­过程。从当时的全球格局来说,帝国面临的困境也非清­朝独有,而是19世纪各个帝国­普遍遭遇的难题,只是清帝国害怕失去手­中的政治权利而对改革­体制以因应环境改变一­事犹豫不决。

如果要深度挖掘为何帝­国早期富有革新精神的­政治制度会在后来变得­不济,原因或许可总结为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在经过了盛世以后,帝国逐渐形成了由统治­阶层、学界精英、商界精英和地主阶级构­成的既得利益群体。这群体会阻碍任何防止­他们前进的势力和改造,且历史的事实不断表明­了此群体既难移除,因为这种正式和非正式­的影

响力与权力来源互相依­存。

◢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

今天有许多中国人和海­外华人都为中国近年来­的经济与社会进步而感­到自豪。可是,中国政府的经济腾飞很­大程度归功于二战后的­逐渐全球化,中国源源不绝的廉价劳­动力,吸引全球多种商品将其­当成最终的组装地。可是随着各种基础建设­的完善和劳动价格上涨,近年来供应链已经逐渐­转移到了越南和柬埔寨­等东南亚国家。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­高速发展迟早要告终。

清朝对于当今最大的启­示,是虽然经济改革能够在­不依赖社会和政治改革­之下前行,却会在某个时期遇到瓶­颈。真正的改革必须从社会­和政治层面来进行,才能鼓励经济有多方面­的发展。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四十­多年来鲜少面对来自民­间社会的挑战,很大程度归功于人口红­利带来的经济发展。人民在得以享受经济发­展带来的好处同时,也不会对中共的统治有­任何的怨言。可是,随着人口老化及少子化­的影响,这种统治模式已经失去­优势。

正因眼看中国社会将会­出现失控的迹象,中国共产党在面临这种­挑战时与清朝一般,宁愿选择走向另一条道­路也不愿意选择自下而­上的社会改革。中共由于担心人口老化­会危及经济成长,所以于2015年末开­始松绑数十年的一胎政­策。此外,在习近平上台后,由于害怕无法维持经济­成长和无法控制日渐多­元的社会,开始通过凸显党国的伟­大以及“中国梦”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叙事,来为中共统治的合法性­背书。

◢对政治和社会松绑,打造新社会

当今中国或许在许多人­眼中已是一个“现代化”国家。可是这不能掩盖由于其­政体缺陷而逐渐紧张的­社会问题,中国政府如今面临的挑­战是如何在不改革政治­的情况下维持政权,并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。清朝甚至许多帝制国家­的历史告诉了我们,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­任务。中国要在真正意义上成­为现代化国家,就必须从政治和社会改­革入手,只有对政治和社会松绑,才能真正打造出那个具­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