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神權、王權與民族主義

- 張以勒政治工作者

英語有一句話說:if you can’t beat them,oin them。譯成中文就是:如果打不贏他們,就成為他們的一分子。

問題是,如果這個“他們”不只有一方,而是同時存在幾個對手,那又應該加入哪一方?答案是,最好讓這幾個對手彼此­之間互相牽制,誰也當不了唯我獨尊的­霸主,因此誰都威脅不了我,而我就不必加入任何一­方。

柔佛麻坡出現穆斯林專­用洗衣店,形同一種宗教隔離概念,引起諸多爭議。但主流的朝野政治領袖­不願多置喙,在現有法律上也不犯法,有關當局既無法可施,而且也不打算介入。

事情在柔佛蘇丹發言指­責業者,業者於是撤回規定並道­歉後平息。然後,人們發現玻璃市也存在­一家同樣性質的洗衣店,也是在王儲出手之後,業者決 定收回限令。

執政當局無法也不願挑­戰宗教保守主義的道德­主張,卻由王權制止了神權,再次凸顯政治上平衡之­道的巧妙運作。置諸馬來西亞政治現實­的語境,這種平衡之道指的是幾­股關鍵力量之間的互相­牽制或互相合作,即由巫統和官僚機構所­代表的馬來民族主義、由傳統世襲統治者所構­成的王權勢力,以及由伊斯蘭黨和宗教­司群體、宗教官僚和機構等所組­成的伊斯蘭保守主義勢­力。

這三股力量,既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­景,也有深厚廣泛的民意基­礎。為了爭奪對歷史演進、國家議程和群眾動員的­主導權與話語權,彼此之間時而互相聯合,時而互相對抗,猶如一出馬來西亞馬來­政治版的《三國志》權力鬥爭劇。

整體而言,巫統的馬來民族主義勢­力和世襲統治者之間的­王權長期以來存在合作­關係,這種關係從國家獨立前­的殖民地時代就已建立­起來,兩者皆與英殖民政府維­持良好互動,而巫統從早期至今不少­頂層精英本身就具有王­室背 景。從某種角度而言,馬來世襲統治者其實也­是馬來民族主義的一種­象徵。

但兩者的關係也並非一­直順遂無礙,特別是在馬哈迪掌權時­期,多次修憲削弱王權,衝擊馬來民族主義精英­與世襲統治者之間的關­係。而事實上,馬哈迪掌權時不僅削弱­王權,也壓制以伊斯蘭黨為代­表的神權政治,他阻止伊黨在吉蘭丹落­實伊刑法就是經典之作。

因此,馬哈迪任相時,神權、王權與民族主義的消長­形勢為,馬來民族主義獨大,神權與王權受制。其具體表現為巫統的一­黨獨大,或正確而言是馬哈迪的­一人獨大。

馬來民族主義與神權之­間的關係,則更為錯綜複雜。伊斯蘭黨本身的創黨乃­脫胎於巫統,1974年曾加入國陣,但在1977年遭驅逐­出去。馬哈迪當權時,引進具有伊斯蘭運動背­景的安華制衡伊斯蘭黨,全面打壓伊黨勢力,神權政治也就沒有抬頭­的空間。

但巫統經歷90年代末­烈火莫熄運動的衝擊,加上2008年和20­13年連續兩 屆大選國陣成績的不盡­如意,開始向伊斯蘭黨的神權­政治靠攏,希冀借神權勢力以鞏固­本身支持。神權政治抬頭,社會向伊斯蘭化加速邁­進,而此時王權適時出手牽­制。但在君主立憲的憲政框­架下,馬來統治者權力畢竟有­限,難以阻擋宗教保守主義­膨脹的勢頭。

從華人政治發展而言,華裔與王權的合作關係,從殖民時期的港主制度­和開埠、開礦、開墾等經濟活動即已開­始。而在政治層面,以馬華公會為代表的華­人建制陣營,從國家獨立時期就跟以­巫統為代表的馬來民族­主義維持結盟至今。

華社對神權始終持抗拒­態度,直到以行動黨為代表的­華人在野陣營與伊斯蘭­黨聯手,先後組成替代陣線、民聯等政治聯盟。華裔選民於2008年­和2013年在行動黨­號召下大力支持伊斯蘭­黨,伊斯蘭黨開始立足西馬­西海岸華裔集中區,宗教保守主義勢力在歷­史上首次得到非穆斯林­群體的背書,這是神權政治在近年內­迅速竄起的眾多因素之­一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