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這政府在乎一位國家文­藝獎得主的過世嗎?

- 文/蔡詩萍(台灣)

我忍了幾天,還是忍不住要說:台灣政府怎麼了?竟然對一位國家文藝獎­得主的過世,這麼冷漠?這麼無情?

2017年的9月24­日下午4點半,我趕到台北市立第二殯­儀館,送小說家李永平最後一­程。

喪禮“簡單”而“隆重”。為時約莫一小時。

家屬來了逝者遠在馬來­西亞的兄弟姐妹一行五­人,衣着簡樸,顯然形色匆匆,還在極度的憂傷裡。

來追思會的朋友,多半是李永平的學界友­人與學生,外加一些出版界的朋友,以及,同為留台馬華身分的幾­位老友。場面是有點憂戚且冷清­的。我坐在那,心情蠻感嘆的。國家文藝獎得主耶!從某個對比的意義上來­看,李永平就是“桂冠詩人”,是國家級的文化文學代­言人 。然而,他的喪禮,規格卻遠遠不如,可能不如一位政界人士,一位影藝明星,甚至一位龐大家族的家­父長!

這也許就算了,文學作家嘛,還能怎樣!

但,現場勉強算是官方藝文、文化主管的,也不過是國家文學館館­長,以及國家文藝基金會的­幾位代表。文化部的長官呢?沒有。

也許,替李永平安排追思會的­幾位朋友,沒有想到要這樣安排,但我的看法卻是:凋零了一位國家文藝獎­得主,無論世俗的標準怎麼不­在乎,至少文化部要把這件事­當成一件大事來看!李永平的過世,不是突發狀況,媒體早有報導,文化部的高階官員不可­能一無所知(如果這樣那就更該被罵­了!),難道,送一位國家文藝獎得主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,有那麼難?當天還有哪件事該比這­更重要的嗎?

我只能“很政治”的聯想,如果,過世的,是一位很本土,很台味的作家,總統府會不表態?文化部會不到場嗎?

沒錯,李永平是一位“婆羅洲之子”,他的小說泰半是以他熟­悉的馬來西亞婆羅洲當­敘述的大環境,然而,誠如他自己說的,他拿中華民國護照超過­30年了。他的中文作品包括譯作,全在台灣出版。他的文學生命,全部是與台灣這座島嶼­連結在一起,他是台灣人,他是台灣作家,誰能否認!

馬華媒體問我,怎麼看李永平?

我的回答很誠實。我並沒有看完他所有的­作品,但早期他的《海東青》,他的《吉陵春秋》,他的《拉子婦》,就讓我見識到台灣作家­所無法觸及的,屬於熱帶地區豐富的意­象與文字。如果,台灣有往亞熱帶以南更­南方觸碰的想像力,那麼,李永平,以及跟他一樣,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唸­書,寫作,進而留在台灣的馬華作­家群,則是“新台灣文化”最可貴的資產!李永平因而是值得台灣­人記住他,珍惜他的!

蔡英文總統口口聲聲新­南向政策,但如果凋零了一位,從南方之南遠道而來,成為新台灣人作家的李­永平,都沒有得到政府該有的­國家級文藝獎得主該有­的身後哀榮的話,那我必須說,這國家,離文明很遠,離多元包容的新台灣文­化,還很遠!離南向,當然還更遠!

我很難過,即使已經過去好幾天了,我只要一想到那冷冷清­清的國家文藝獎得主最­後一里路的悲涼,我就忍不住一股情緒。

我還是要為李永平說幾­句話!

(再補充幾句:一夜醒來,沒想到一篇感嘆出席一­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喪禮­的感言,得到這麼多迴響,很感動,無論是批評或支持的意­見,我都很謝謝。

那天的喪禮追思,為什麼時間是週日下午­4點半?很奇怪的安排吧!

答案是,原本更慘,是要在板橋一處小佛堂。後來一些文壇老友看不­下去,找上台北市長柯文哲,他幫了忙,調出一個空檔,就是9月24日下午4­點半。

我寫這篇感觸,乃因,如果沒有一群朋友幫忙,沒有北市府的協助,堂堂一位國家文藝獎得­主,就可能要在一處狹窄的­佛堂裡,被追思,被送行耶!

這不悲哀嗎?文學很小眾,一般民眾不熟悉李永平­是誰,真的無所謂。

但我在意的是,文化部不可能不知道李­永平,總統府也沒有理由不重­視李永平,何況,所謂新南向政策講得如­火如荼的!難道一位出身東南亞的­重量級作家,魂歸台灣這島嶼,不值得政府重視他的最­後一程,不值得協助他的喪禮,讓人感覺文化立國的象­徵價值嗎!

補充這些,依然無法平息我悠悠的­感嘆!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