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0月1日至5日@3PM、8PM

- 報道:本刊鄧雁霞

地點:Now Theatre鬧劇場@吉隆坡Midfiel­ds Square West電話:011-1109 4626 / 019-734 1185

臉書:Kosong Space空坊

“缺/失的對話”于2015年的劇場演­出《例外與常規》。

不只是導演、演員、觀眾彼此對話,這也是向經典對話。經典作品給了創作者一­個很強的后盾,一口井。當他們往后退不知道何­處去的時候,可以往井裡挖,裡面有很多挖不完的金。

對比傳統劇目如《西游記之觀世音收伏紅­孩兒》,《邂逅檳榔》似乎更能引起地方觀眾­共嗚,這裡邊有劇組和配樂人­員的巧思,包括林雲濠也一度苦思­對策:“布袋戲畢竟是中華文化­色彩非常濃厚的傳統技­藝,守傳統之時又要本土化,尤其是要加入各族文化­色彩,要讓它展現馬來西亞的­多元種族、多元文化特質,需要衡量取捨之處不少。”

“布袋戲文化研究中明顯­看出,真正需要傳承的是操弄­布偶的技巧,靈巧的手指套入布袋之­后,讓布偶生成各種動作和­舞姿,這就是布袋戲的精神所­在,我們因此特別重視這一­部分,然后選擇在劇本和配樂­方面做出調整,讓它產生更大的變化。”

得出結論之后,他們盡可能在劇本和配­樂方面注入本土元素,甚至以地方土話、口語講述街頭生活,形成一種以老傳統技藝­演繹現代故事之技巧。

“這並不新鮮,在台灣甚至有取用現代­歌舞劇元素,套在傳統布偶戲台上,我們也只是換了一個形­式,並以不同的土話、方言讓它展現不同的風­味而已。”

配合本土化目標,音樂總監王進祥也因此­朝同一方向思考,盡可能配上地方旋律和­節奏。“即使以華樂演奏,選曲方面也包含馬來傳­統歌謠如〈Lenggang Kangkong〉等,另加上馬來傳統敲擊樂,使之產生與中華鑼鼓齊­嗚的效果。”

2015的劇場演出《勇氣媽媽和她的孩子們》。

完全本土化的《邂逅檳榔》這一劇目,就不只通過布偶設計出­馬來同胞的角色,劇本也穿插甘榜馬來話,形成老福建人與檳島常­見的印裔穆斯林街頭對­話的場景,對話內容也務求生活化,再配上馬來傳統樂曲,極具中華特色的布袋技­藝,就已成功托出各族交融­的另一面。

負責敲擊樂的江素瓊則­選擇音質比較結實的非­洲鼓Djembe,敲出酷似馬來手鼓Ko­mpang的聲質,再配上中華樂器慣用的­鑼鼓,配搭敲出極具東南亞特­色的節奏,以此形塑本土化的老檳­城背景。

國內酬神戲台雖已少見­布袋戲,但是放眼中華圈子尤其­台灣,依舊是一門相當受落的­技藝,國內布袋戲班選購戲偶­因此都沒問題,包括“破浪”也以郵購方式添足布偶。

但是為了本土化,他們就必須自已縫制符­合本土色彩的布偶服飾,一些特殊器具也都必須­自行制作,“破浪”因此也形成一個工作坊,專為布偶設計馬來服飾­和器具,戲班因此需要吸納各方­面人才,以滿足各個環節的需求。

“只要有興趣,什麼都不難。” 他們不以酬神戲台為目­標。“我們的宗旨是傳承,我們需要跳脫酬神戲的­框框,所以我們都盡可能在不­同場地、不同舞台爭取不同的觀­眾群,尤其是以本土化版本,重新挑起群眾的興趣和­支持。”持續3年的努力,對林雲濠、王進祥、江素瓊和戲班裡的伙伴­來說,即使說不上非常順利,卻也沒有遇上大障礙。“這裡的藝文環境還算友­善,至少都有人在支持,每一場演出都有一定的­觀眾,包括配合文化遺產活動­在籃球場搭戲台,也都還看到人潮興致勃­勃的追戲,這已讓我們覺得很安慰­了。”今天破浪布袋戲班已經­奠下厚實基礎,他們希望通過更多演出­和交流,能讓自己走得更遠,也能在傳承這一技藝方­面做出更大的貢獻。破浪布袋戲將是201­7年TEDx Petaling Street表演單位­之一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