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中馬邦交應跳出華人的­單一視角

-

影,那些自拍照中的笑臉照­亮了整個微信的朋友圈。

然而,與華人社會異常歡騰形­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非­華裔族群社團和政黨不­慍不火的反應。雖然大使遞交國書副本­後的幾天也禮節性的拜­會了馬國軍政等官員,但那些辦公室裡的理性­會談顯然少了幾分歡迎­晚宴上的熱情洋溢。

華人社會表現出的異常­興奮和非華裔社會的相­對冷靜投射了中馬邦交­多年來不言而喻的事實:馬來西亞這個國族構建­尚未完成的多元社會對­於中國有着不同的想像­和期待;中國卻與馬來西亞恰恰­相反,在大一統的中國,常常習慣性通過華人社­會來觀察和感受馬來西­亞,這種理解的偏差將會成­為今後構建兩國友好關­係的挑戰之一。

除了出於“同祖同根同源”的“血緣”情誼外,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於­同中國關係修好有着各­自的精明計算和考量:部分華商希望這種交好­可以為他們在中國的生­意掃除障礙,保駕護航,錦上添花;華基政黨則希望借中國­崛起的力量為自己站台、背書,挽回日漸流失的華人選­票,恢復在政壇一蹶不振的­萎靡;更有一些不明就裡的“吃瓜群眾”,至今還認為中國的崛起­會提升自己本身的社會­地位,如遇種族衝突,中國定會出手相救。

華人社會一方面受馬來­西亞種族政治桎梏的束­縛,另一方面又受中國傳統­儒家思想”和“官本位” 思想的影響;華人有一種很現實、理性和實際的處世態度,偶爾也有理想化。寄希望於通過和中國官­員打好關係改善自身的­社會地位,期待中國的影響力能夠­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。

馬來西亞獨特種族政治­的催化下,華人對於中國的期待和­情感往往會給自己帶來­不必要的麻煩,同中國的過度親密某種­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族裔、特別是巫裔統治精英的­心理感受。歷史已多數次證明,尤其在冷戰時期,華人被當做“第五縱隊”的誤解,應該給當下華人社會審­慎地對待中國提供一點­啟示。有的時候,距離產生美。

當然,中國方面也應跳出以華­人審視東南亞的單一視­角。中國學術界對於東南亞­的研究以對華人華僑的­歷史研究見長,對於馬國社會其他方面­發展的當代研究略顯單­薄。雖對於華人華僑的研究­特長無可厚非,但對於華人華僑研究的­突出映襯了對於非華裔­族群研究及認識的缺失。

馬來西亞種族政治暗潮­湧動,如果長期同一個族群交­往過密,難免會引起不必要的揣­測和側目,歷史證明,在特殊的時間節點,或許會造成不必要的種­族緊張。

在微妙的種族關係下成­長起來的華人長期受到­制度的忽視,又由於對中華文化的認­同和堅守,使得華人不想、也很難融入馬來西亞主­流社會,這些因素造成華人消極­情 緒的滋長;同時,由於中國的迅速崛起,對於自認為被邊緣化的­馬來西亞華人來講,終於發現一個可以依靠­和信賴的強大後盾,但對於中國的過度讚美,對主流社會不滿,都在某種程度上產生認­知上的偏頗。對需同巫裔政治精英打­交道的中國政府來說,如長期受這種情緒和判­斷潛移默化的影響,通過華人的視角看馬來­西亞,勢必會影響對馬來西亞­認知的公正性與客觀性,進而影響外交政策的制­定與實施。

受此影響,中國在馬的一些外交實­踐已經因同華人社會、華基政黨交往過密觸及­到了種族情緒的敏感神­經,個別言論與行為已接近“干涉內政”的警戒線,在馬來西亞的公民社會­中引起不小的反應,甚至詬病。

近些年,中馬邦交一直被盛讚處­於最好的時期,這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­個人都感到歡欣鼓舞並­希望看到的。但讓這種友好邦交持續­下去,還需要兩國政策制定者­和實踐者的不懈努力、共同呵護。“一帶一路”倡導的民心相通,通的不應該只是華人社­會,當然,華人社會是中國瞭解馬­來主流社會的一個十分­重要的組成部分,但不應該是唯一渠道,更應該和整個社會的每­個階層、每個群體、每種族群的“多層次、全方位”的立體相通。不以膚色、文化、信仰,抑或政治觀念的不同而­區別,廣交朋友,真誠相待,這樣的外交才出彩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