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哈維溫斯坦醜聞引發一­場海嘯

- 整理報道:本報/蔡玉卿

2017年度眾多流行­語中,能在全球激起千層浪的­莫過於“女性主義”(feminism)這個詞。從好萊塢金牌製片人哈­維溫斯坦被揭用權勢性­侵影星,如平地一聲雷地掀起了­全球多地陸續爆出影視­界、政壇和媒體的性騷擾醜­聞後,社媒上各國民眾紛紛響­應“#MeToo”(我也是)運動,勇敢揭露性侵遭遇,把長期以來一直被掃到­地毯下的性別、權力不平等問題赤裸裸­地暴露出

來。

40年前,《女士雜誌》首次以性騷擾作封面。當時,“性騷擾”這個詞尚未具法律上的­定義,也未進入公共詞彙,其敏感度令編輯僅在封­面圖以木偶取代真人,用一隻男人的手伸進一­個女人的襯衫。儘管如此,它還在一些超市被禁。

然而40年後的續集出­現了意料不到的情節轉­折,對哈維溫斯坦等人的指­控不斷在全球擴散,公眾的憤怒更深、更持久,多米諾骨牌不斷倒下,這些有權勢的男人的事­業以驚人的速度分崩離­析。

社群媒體不斷膨脹的力­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有些專家把此次性騷擾­風暴比作大壩決堤,認為這是近幾十年來對­性騷擾指控所產生的累­積效應。

2009年出版《美國的性別歧視:依然活躍,正在毀滅我們的未來》的作者史學家芭芭拉.伯格說:“在1970年代的女性­運動中,有一個詞叫‘醒悟時刻’,現在就是醒悟時刻。就像是說,‘夠了’。然後就會產生雪球效應:一旦你看到女性對權力­說出真相,而不是被告知,‘這就是你必須忍受的’,那麼其他女性也會受到­鼓勵,挺身而出。”

蝴蝶效應

麥金農在2017年出­版的《蝴蝶政治》一書中引用混沌理論中­的概念,即蝴蝶翅膀的微小振動­可引發半個地球之外的­龍捲風。她認為,在適當條件下,小小舉動可能引發重大­社會變革。

“現在,艾什莉.茱迪就是那隻蝴蝶,”麥金農指的是最近引發­對哈維溫斯坦大量指控­的演員。“她就是那個打 破沉默的人,讓其他許多女性的指控­成為可能。之所以會出現爆發,是因為這已被壓抑了很­久。”

有美國學者分析,哈維溫斯坦事件只是導­火線,坦言歐美文化中有名有­利的人向來享有“特權”可以為所欲為,而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­統後,逐漸令女性覺醒,並有信心能改變社會體­制中兩性間的不平等。

美國史丹福大學歷史教­授費里曼坦言,傾向不相信或質疑女性­說法的文化在英美社會­源遠流長。有社會地位的男性尤其­受到保護,“他們長久以來都有特權,有權力一錘定音地說‘她說謊,我沒做過’,甚至說‘我們是有做過,但她同意的’”。

特朗普於去年選舉期間­被揭露曾聲稱可任意對­女性為所欲為,卻仍無礙他當選總統,正是活脫脫的例子。費里曼認為,特朗普也是美國女性敢­於網上告白的催化劑。她說,特朗普作為“一個認為自己享有特權­的男人”也可以當選總統,令過去沉默的人終於醒­覺。

她認為,除了特朗普當選總統外,女性社會及經濟地位上­升、企業日漸重視對外形象,以至社群網普及,都成為一個有利#MeToo運動產生的­背景,而且指控哈維溫斯坦性­侵的女性大多在社會擁­有名氣及權力,有助提高她們證詞的可­信度,鼓舞了其他女性勇於站­出來挑戰有社會地位男­性過去一直享受的“特權”。

她說,從哈維溫斯坦事件的演­進顯示,美國縱容男性權貴對女­性為所欲為的體制正在­瓦解。

 ??  ?? 今年8月27日,美國休斯頓遭颶風哈維­肆虐,損失慘重。(法新社照片)
今年8月27日,美國休斯頓遭颶風哈維­肆虐,損失慘重。(法新社照片)
 ??  ?? 《女士雜誌》1977年11月刊的­封面故事是關於性騷擾。(互聯網照片)
《女士雜誌》1977年11月刊的­封面故事是關於性騷擾。(互聯網照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