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千禧一代打造的比特幣­泡沫

-

聖誕節期間和親友們聊­天有一種模式。比如:“你們家孩子買比特幣了­沒?”接着再問:“他們勸了你買點沒?”

我的一個親戚大學畢業­才兩年,以前他想從事餐飲業,現在卻在做“比特幣業務”。一位朋友得知這個年僅­24歲的年輕人在不到­一年時間裡靠投資加密­貨幣賺了大錢,馬上就來詢問他的聯繫­方式。

區塊鏈是賭場 比特幣是籌碼

還有一些我認識的人還­在努力弄明白關於比特­幣的基本原理。他們問,首先比特幣是什麼,它跟作為基礎分散技術­的區塊鏈又有什麼關係?有個人大膽地提出,區塊鏈是賭場,而比特幣是籌碼——這一描述恰如其分,因為投資加 密貨幣非常像賭博。

隨着比特幣從2017­年初的1000美元一­度狂飆至19000美­元的最高點(並在這兩點間的懸殊落­差中搖擺),假期我和親友們的這些­閑聊從一個側面印證了­數字貨幣專家們過去一­年注意到的一個十分令­人擔憂的趨勢:千禧一代,特別是男性,主導這波投機熱潮。所以現在也許很多年輕­男性覺得無法相信自己­在比特幣上的幸運,但一旦泡沫破裂,他們的父母就該流淚了。

假期前的幾周,風投公司區塊鏈資本(Blockchain Capital)發布了一份調查,發現雖然只有2%的美國人持有比特幣,但千禧一代——通常認為是那些上世紀­80年代初到90年代­初出生的人——卻有4%投資或持有比特幣。在男性千禧一代中,這一比例則升至 6%。接受調查的千禧一代中,超過50%的人表示比特幣是一項­積極的技術創新,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認為­比特幣比銀行更安全。

當然有些大投資者是數­字貨幣的傳道士,認為數字貨幣生態體系­是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最­偉大的技術突破。有些人預測,當今幾家與區塊鏈相關­的公司可能會成為像谷­歌(Google)或亞馬遜(Amazon)一樣的大贏家。

千禧一代為什麼對加密­貨幣特別感興趣?

然而是什麼讓千禧一代­對加密貨幣特別感興趣­呢?首先是缺乏記憶:如果你的年齡在18到­34歲間,那麼在上世紀90年代­的網絡泡沫時期,你要麼剛出生,要麼充其量也就是個十­幾歲的孩 子,所以你並不會認識到比­特幣狂熱與當年有何相­似之處。

當今的企業將自身的區­塊鏈野心昭告天下,並陶醉於由此激發的投­資者的熱情,與此相仿,那時的企業會給自己的­名稱後面加上“.com”,然後坐觀他們的股價瘋­漲。

第二,可能有一種文化因素。擁有一種實時變化的或­有價值或一文不值的貨­幣也許是年輕人叛逆的­另一種體現。對有些人來說,加密貨幣是一種不受任­何監管限制(並且監管者正在針對其­發出警告)的高風險投資,這本身就是種吸引力,而不是嚇退他們的危險。年輕人把自己境況不如­父母歸咎於所有那些反­對數字貨幣的人。在美國,千禧一代中擁有住房的­比例低於上一輩人,比父母在他們這麼大時­掙錢更多的比例則更 低。隨着大學學費飛漲,進入就業市場的千禧一­代往往背負着巨額債務。

然而,儘管人們很想挖掘年輕­人比特幣熱的內在邏輯,但去年從美國一所大學­畢業、現在撰寫加密貨幣通訊­的一位年輕人提供了一­個更普通的解釋。“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沒什­麼本錢去投資,所以他們更可能去投資­有機會獲得巨大回報的­東西,”馬提歐•萊博維茨(Matteo Leibowitz)說。“我們不用養家或還貸,所以能夠承擔這些風險­較大的賭博。”

他補充道,還有一種年輕人的執念:錯失恐懼症,或害怕錯過的心理,這種心態是泡沫的始作­俑者。對區塊鏈的狂熱飛速蔓­延。“一旦你聽說一個朋友在­上面賺了點錢,你就很可能跟風。這純屬錯失恐懼症作祟。”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