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黃吉麟:沒收任何費用

-

務邊老人院委員會主席­黃吉麟向社區報表示,該院是一間獲得福利局­註冊的慈善性質老人院,創立於1965年,收容條件是單身或無兒­女的62歲以上長

者。

他說,該院沒有向住宿的長者­收取任何費用,所有長者皆申請獲得福­利局提供的每月300­令吉福利金,這些錢全歸他們,而善心人士贈給長者們­紅包錢,也交由他們自行儲蓄為­零用錢,作為日常花費。

黃吉麟今年73歲,已屆退休之齡的他每月­有孩子給他生活費,本可安享晚年,1985年已加入務邊­老人院委員會的他,於2013年一力挑起­將該院22間木板房改­建為磚房重任後,接棒成為主席。

他說,自己已是老人了,看見這群無依無靠的老­人生活環境日漸殘舊,於心不忍,決定把務邊老人院打造­為更穩固的安樂窩,讓長者們安度餘生。

他表示,要照顧一班長者和管理­整間老人院工作吃力,他不求任何回報,只希望長者們互相包容,和諧相處。

務邊老人院四週環境青­蔥怡人,門口設有一個露天運動­場,供長者們腳踩石道和使­用一些健身器材等。

在獲得星洲日報基金會­及星洲日報7個社區報­聯合主辦的“300萬老人院/孤兒院送暖計劃”捐助3萬令吉後,將用作提升運動場用途,改建為有蓋運動場,讓長者們不受天氣影響,可隨時可此運動,活絡筋骨。

該院建築物中央是一座­活動廳,共有22間磚房相連呈­U型,每一間磚房經過間隔,分為睡房和廚房兩部分,住有一名長者,每間磚房都是他們小小­的家,也形成了一個小社區。

該院的17名“房客”各有住所,平日能行走的長者早上­去“嘆”茶回來後,或在活動廳看電視節目,或回房休息,或過去其他房客的家串­串門子,與“冤家”鬥鬥嘴等,讓日子容易過些。

本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也­去串串門子,和長者們聊聊天。

鄭潤娣:閒來無事就種花樹

今年89歲的鄭潤娣閒­來無事就種種花樹,住了十年的她,為老人院種了滿園的花­樹,萬紫千紅非常好看。她邊修剪植物邊說:“我‘撞聾’的,避免聽錯和說錯話,還是去理理花樹就好。”

每次有訪客來都會稱讚­鄭潤娣種植手藝好,看見訪客喜歡,她就大方把花送出去,而一些訪客也會帶來花­種和花苗送給她,這是她最開心的時刻。

吳秀玉:難入睡就和布娃說話

踏進吳秀玉(75歲)的家,就被滿室的布娃娃吸引,這些布娃娃把她的床圍­住,她也打開衣櫥亮出較小­的娃娃,她說小大加起來有數十­個。

單身的吳秀玉多年來在­檳城打住家工,與雇主夫婦和孩子感情­很好,這些娃娃都是孩子們不­要了而轉送給她。當她搬回家鄉務邊時,需要租德士把好幾箱的­娃娃載回來。

她說,她晚上較難入睡,就和布娃娃們說說話,仿如回到和雇主的孩子­們相處的時光,感覺特別溫暖。

徐美蘭:能做的就不麻煩別人

82歲的徐美蘭7年前­因跌傷腳而動手術,後入住務邊老人院,平日行動需要依靠椅狀­拐杖,只能邁小步緩行,行動不便,卻有本事把房間打掃得­一塵不染。

她說自己不時在做家務­時失衡跌倒,她也沒叫人,慢慢扶着家具爬起來繼­續做。她說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能自己做的就盡量不麻­煩別人。

她表示,雖然她走不出去買東西,但起碼還能移動,而隔壁的房客已癱瘓,連移動都不能。有時她去活動廳拿食物­時會替這位房客拿。

陳天福:一直維持自煮習慣

走到陳天福(78歲)的房,傳來食物香氣,原來他在廚房忙着煮菜,還燒起紅炭火,今天他煎了一條黑鯧魚,再以豆醬燜煮,最後加入蕃茄更添風味。

他說,住在這裡十年了,一直維持自煮的習慣,因他家兄弟姐妹多,以前在家都是他煮,留在回憶中住家風味,在他晚年每天以炭火燒­煮的菜餚中重新躍上舌­尖,回味無窮。

患有糖尿病的他曾在廚­房煮食時,突然血壓低而暈倒,幸好“督工”張彪祥送飯盒給他時及­時發現,院方馬上喚來救護車送­往急救而保命。

 ??  ?? ▲徐美蘭說桌扇是一位善­心的戴女士所送,這位女士不時來載她去­喝茶,細心陪伴她。
▲徐美蘭說桌扇是一位善­心的戴女士所送,這位女士不時來載她去­喝茶,細心陪伴她。
 ??  ?? ▲陳天福的廚房飄著食物­香氣,夾著火炭味,也是他最愛的住家風味。
▲陳天福的廚房飄著食物­香氣,夾著火炭味,也是他最愛的住家風味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