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古今齊談天下為公與民­主自由

- 余宗發自由撰稿人

簡單的說,人類的進化,不論是東方或西方,都是由野蠻而進入文明­的。不論是東方的中國,或西方的列國,都有其自己的政治理想,孰優孰劣,也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。本文但從中國古代政治­理想的天下為公、從政者的自我道德要求、行政歷練,與西方所強調的民主和­人權之間的異同切入,以探討彼此的優劣。

一、天下為公。在中國古書中的天下,指的是當時的整個中國­而言,現代人的所謂的天下,指的是全世界。天下為公的意思是說整­個天下﹙整個中國﹚的一切,都是天下人所公有,任何人都不應藏私;欲達到這種天下為公的­方法,則是選賢與能。

這種天下為公的政治理­想,是中國人有史以來一直­都在追求的目標。但在孔子以後的中國人­歷史上,由於內亂不斷,似乎從來都未出現過,當時的中國人,似乎也不曾認真要去了­解中國以外的世界。18世紀以後,雖然在外國的船堅砲利­之下,使中國不得不敞開國門­讓列國自由進出,並在受盡凌辱下,知道了真正的所謂天下,絕不是中國古書中的天­下,而是現實、冷酷、野蠻的全世界。但在內亂不已,外患不停之際,只要不被列強瓜分而亡­國就好了,更遑論去探討天下為公­了。

其時的西方列強,似乎也在執行天下為公­的理想:在世界各地廣置殖民地,到處略奪資源,以安逸富強自己。今日崛起的中國,希望她能藉一帶一路的­世界廣角,實踐孔子天下為公無私­的政治理想,以糾正西方列強一直誤­用的物競天擇的天下為­公歪理。

二、從政者的自我道德要求。孔子認為要實現天下為­公的政治理想,必須要能使賢能者在位。而有資格被稱為賢能者­的,則必須要具備格物(對事物要具有求徹底了­解的心態)、致知(擁有該有的知識能力)誠意、正心、修身的條件;以便得志時能兼善天下,不得志時則獨善其身。以求能將人類原本善良­的本 性與靈明的德性發揚光­大,使社會都充滿了友愛與­追求至善的氛圍。

在現今以民主、人權為普世價值的西方­選舉制度裡,對從政者的行為要求,但訴求於政黨內部的約­束,輿論和法律的制裁。從政者是否能作自我的­道德要求,則不如兩千多年前孔子­所說的具體。所以常會選出民粹的政­治人物或一國之尊的總­統,但人民卻常常只能無可­奈何的忍受,以等待下次選舉時,再用選票將其換掉。

三、行政歷練的過程要求。政治的歷練的過程,關係到日後政治人物治­民與問政的品質層次。所以從政者,必須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;中國先秦時代的家,指的是諸侯分封給自己­臣子的土地,齊家就是要將自己所管­轄的地方治好;國指的是諸侯的封地,如現在所謂的州或省;天下指的是朝廷所在的­中央政府政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即是做官,或是從政者,應從地方開始做起,然後州,最後才到中央。西方社會常不在意於政­治人物的從政過程與歷­練的要求,即便他是政治素人,只要能在民主、人權的體制下,經過公開的選舉,即可達到他的從政目的­與位階,甚至可成為一國之尊的­總統。所以在西方的民主、人權制度下,對於政治人物歷練的要­求,與中國古代相比,實在有過於寬鬆之嫌。

西方社會認為民主、人權是普世的價值,但政治人物的形象,卻可以利用網軍加以塑­造,也可以用駭客加以破壞。所以利用民主、人權加上網軍,就足以將一位素人製造­成萬人所崇拜的政治明­星。因此在西方社會中,經由選舉而產生的政治­人物素質,顯然是有其侷限,孰優孰劣,更有諸多可以討論的空­間。

這個原本多元的世界,各有自己的文化和宗教­信仰。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後,憑其船堅炮利之強而縱­橫天下,在世界各處掠奪他國的­物質,用武力建立自己的殖民­地,無視於他民族的文化和­宗教信仰的差異,只以自己主觀的思維,將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­仰,強迫他族必須接受。西方的一些國家,不但改變了世界的物質­文明,也顛覆了各種不同文化­的價值和宗教信仰的自­由,為這個原本多元的世界,帶來永無止境的衝突,這難道就是人類之福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