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“若雙軌電動化更惠民”倪可敏與敦馬會面

劉鎮東:金馬士往返道北鐵路

-

(吉隆坡23日訊)民主行動黨政治教育主­任劉鎮東發文告說,停建東海岸鐵路計劃,並不表示否決東海岸人­民享有優質鐵路服務的­權利。從金馬士往返道北原有­的東海岸鐵路服務,如果可以雙軌化和電動­化,其實就足以讓東海岸的­人民受益更多。

他說,如果要加強西海岸和東­海岸的鐵路連接,也可以增建一條從吉隆­坡穿過中央山脈到文德­甲站、連接到金馬士往道北的­鐵路。

隆新高鐵載客量有限

“我們反對隆新高鐵,是因為僅限載客的隆新­高鐵,永遠不會有京滬高鐵(北京—上海)的龐大載客量。隆新高鐵需要與飛機、雙軌火車、私人汽車、長途巴士等運輸方式競­爭乘客。乘客的選項很多,而高鐵的建造開銷太大,就算營運成本也不一定­可以回本,更甭論建造成本。

“原本隆新高鐵經過馬六­甲、麻坡、峇都巴轄等地到新加坡­的沿海路線,應該考慮打造以貨運為­主、客運為輔的模式。”

他認為,馬來西亞鐵路的未來發­展,應考慮以實現新加坡—昆明泛亞鐵路為核心思­考。

“馬來西亞鐵路系統的確­需要擴建,但重點應以貨運為主、載客為輔。就算兩百年後,我們也可以無比地確定,吉隆坡往北京或上海的­火車,永遠不可能比飛機來得­快,因此只載客的高鐵不是­我們的選項。然而,如果以貨運為主的鐵路­系統,可以避開南中國海,從巴生港口把貨櫃以鐵­路運到中國,亞洲的貨運將有很大的­變化。

泛亞鐵路意義更深遠

“從中國的角度,東鐵其實沒有戰略意義,只不過是 個中資項目。從亞洲戰略的高度來看,泛亞鐵路對中國和區域­有更深遠的意義。

“以後歷史開檔,或者納吉、劉特佐坦誠告白,我們才能知道,到底東鐵背後是如何安­排。我的推斷是,馬方以中方忌諱新加坡­的心理切入,操作我稱之為‘克拉運河想像’的概念,並掛在一帶一路的大框­架中,說服相關中企不顧經濟­效益和政治風險評估,快速投入建設東鐵。我的結論是,問題主要出在納吉政府,不在中方。

“要在泰國南部開發克拉­運河以繞過馬六甲海峽­的想法,已有整百年歷史,但為什麼一直沒有人認­真投入?道理很簡單:新加坡不是好望角、沒有巨大的非洲大陸,而好望角就算今天的船­運技術,也還需要16天的航程­才能繞過,因此建設和維持運河是­值得的投資。

“泛亞鐵路成型,南中國海的戰略意義就­相對降低,可以緩和區域的緊張關­係。與其思考不實際的‘克拉運河’式東西線,泛亞鐵路的南北線才能­指引未來。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­裡,東南亞是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,但思考東南亞時,不能只是思考‘海上’而忽略陸上的泛亞鐵路­的意義。

東鐵隆新高鐵缺長遠規­劃

“在泛亞鐵路的框架下,東海岸鐵路和隆新高鐵­更顯得欠缺長遠規劃、沒有經濟效益和沒有戰­略意義。趁馬來西亞新政府上任­和釐清國家大戰略之際,泛亞鐵路也許可以提供­新的視角及選項。”

文告也說,東鐵提出時,《砂拉越報告》就已爆出東鐵公報成本­較實際成本有翻倍之嫌,納吉政府沒有回應也無­法給予合理的解釋。

首相敦馬哈迪(右)週四在布城辦公室接見­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倪可­敏。兩人單獨會面並詳談逾­30分鐘,會談過程融洽。

敦馬除了向倪可敏分享­剛結束的訪華之行,兩人也分享了許多目前­重建大馬過程中所面臨­的挑戰與機遇。

倪可敏除了向首相匯報­正在積極推動的國會重­大改革,也代表國會贈送大馬國­會50週年金禧紀念畫­冊予敦馬。

(馬六甲23日訊)馬

來西亞中國總商會會長­陳訪華的最大收穫,是新政“馬中續發展戰略關係友­信認為,首相敦馬哈迪

府有機會與中國政府面­對

中”,而是“親馬”(馬勢條件,馬來西亞不可能面交流,讓對方了解大馬

來西亞),積極為我國經有不發展­的機會,若是發新政府的政策,並對兩國

濟困境找一條路,為未來展得不好,則政府要負責繼續發展­全面戰略關係掃

發展尋找新的方法和領­任。

除疑問。

域。“我們對希盟政府他說,當中若有任何

他指出,我國華巫印有所期待,只要是有為的挑戰或問­題還是得解決,

三大民族剛好符合世界­三政府,在有效的經濟體系惟最­重要是擬定發展,即

大新形勢的崛起,譬如華下,我非常有信心馬來西馬­中兩國關係鞏固如初,

人與中國聯繫溝通上沒­問亞經濟發展將會讓世­界刮繼續發展就有希望。

題,而印裔同胞到印度去目­相看。”陳友信昨晚出席馬

發展更是如魚得水。出席者有甲分會會長來­西亞中國總商會馬六甲

他說,世界22億人拿督林國­安、顧問拿督陳分會成立2­0週年紀念晚宴

口的清真食品、金融和經展鵬、拿督劉柏鑫和拿督致詞­時表示,敦馬既不

濟市場,更是我國超過一陳天場、江蘇省馬來西亞是“親中”也不是“反

半人口的穆斯林擁有的­優經貿代表沈立國等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