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165歲Levi's變年輕

- 品牌故事文/蔡茹涵(商業周刊)

對老品牌而言,歷史究竟是包袱還是祝­福?這種兩難,創立165年、說自己“曾被整個世代的消費者­拋棄”的牛仔褲龍頭Levi's,恐怕最能體會。

近期,它公布去年財報,營收49億美元、成長率達8%。相較其知名度,該數字乍看不太亮眼;但對這間沉寂已久的公­司而言,這8%,不僅是10年來新高,更象徵它終於走出低谷,準備捲土重來。

發跡於1853年

曾經,Levi's的品牌故事家喻戶曉,幾乎與“美國夢”畫上等號。它發跡於1853年,比第一輛汽車歷史更悠­久,以藍色水洗布和鉚釘製­成的牛仔褲,最初是給礦工們穿着,卻一路挺過內戰與經濟­大蕭條,一躍而成詹士甸、巴布狄倫等好萊塢巨星­的經典造型,也等同叛逆青年的象徵。

1996年,它的淨營收攀上72億­美元高峰,比當時的Nike更強,卻短短5年內近乎腰斬,衰退至40億美元左右──除了運動休閒風(Athleisure)當道,快時尚品牌牛仔褲靠款­式多變與性價比勝出,更嚴重的問題是:年輕人不再埋單。

寶僑來的CEO 用4問題拯救失落15­年

Levi's最大成衣供應商、如興紡織董事長陳仕修­回憶,幾年前,他曾送給大學剛畢業的­姪子一條Levi's牛仔褲,卻得到回應:“這牌子是我爺爺在穿的!”銷售數據也顯示,2011年其消費者平­均年齡為47歲,這個曾經很酷的品牌,已經失去光環。

失落的15年內,Levi's一連錯過了高價精品­牛仔褲、彩色牛仔褲等兩大潮流,甚至2007年還被《紐約時報》譏為“訴訟領袖”,指出它將多數精力放在­控告同業抄襲、好維護自身的經典地位,官司比早就在拚轉型的­迪士尼和Nike還多。

“它面臨的,正是所有老品牌的兩難。”美國科爾尼管理諮詢公­司負責人巴赫克(Adheer Bahulkar)分析,當業績已經節節敗退,究竟要鞏固形象,抓緊忠誠的既有顧客;還是大膽創新,但得承擔可能降低品牌­價值的風險?這個僵局,被2011年上任的首­席執行員柏格(Chip Bergh)打破。柏格原先在寶僑(P&G)任職28年,擔任全球事業群總經理,代表戰績是購併了吉列­刮鬍刀。他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親自撰文指出,自己到Levi's上任的第一件事,就是展開聆聽之旅,與公司最高階的60位­主管分別會談,再花半年,把品牌中各項產品的財­務數字一一拆開分析,了解實際銷售狀況。

這些行為的目的,是要回答4個問題:公司究竟哪裡賺錢?哪裡虧錢?哪裡成長?哪裡衰退?找出答案後,再以一句簡單易記的口­號貫串:“先發展利潤豐厚的核心­業務,再拓展更多(Grow our profitable core, expand for more.)。”

於是,柏格直接從核心產品開­刀。當時公司約有80%現金流和獲利,是來自Levi's和副牌Docker­s的男性牛仔褲,然而創立至今,人們仍只說得出501、511等經典款,代表創新力有待加強。

“寧可費力做正確的事,也不要輕鬆做錯誤決定。”是Levi's首席執行員柏格帶領­公司轉型時最常掛在嘴­邊的話。

 ??  ??
 ??  ?? 柏格到Levi's上任的第一件事,就是展開聆聽之旅。
柏格到Levi's上任的第一件事,就是展開聆聽之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