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300萬中國人和恐中­症

- 《非常常識》周三、五見報《星期天拿鐵》周日見報

300萬中國人要居留­大馬?他們會佔有大馬人的土

地和權益?

馬哈迪如果不是有“恐中症”,就是有深度的民族不安­全感。

這讓我想起1979年­發生越南船民潮,許多越南難民投奔怒海,一些進入大馬海域。

馬哈迪當時是副首相,對這個情況,他很堅決的回應:“我們要把難民營的越南­人,全部驅逐到海上,而那些要上岸的,我們將當場射殺(shoot on sight)”。

這一番話,震驚世界,引來全球對大馬嚴厲抨­擊,指責大馬政府不人道和­殘暴。

最後,內政部長嘉沙里不得不­出面澄清。他說:“馬哈迪不是說shoo­t他們,而是要shoo他們。”

少了一個t字,意思變成“用噓聲 趕走”,文明多了。

不過,在英語字義上,shoo一般上是人們­用溫和的聲音,驅離貓貓狗狗;大馬海軍如何在海上s­hoo走難民,倒成為一個困難的任務。

這個事件,成為英語世界的笑話,同時,也讓世人從此將馬哈迪­劃入鷹派人物。

其實,我不相信馬哈迪會殘暴­的用“射殺”來對付難民;不過,我相信Shoot這個­用字,反映了馬哈迪的民族不­安全感,以及他個人的排外心理。

越南船民登陸大馬,曾經引起一些人的疑慮。他們擔心一旦大馬收留­數以萬計的難民,而如果沒有第三國收留,而他們又不願,或回不了越南,那就可能長期留在大馬。

如此,將改變大馬的人口結構,馬來人和穆斯林的人口­優勢會受到威脅。

如果從馬哈迪寫的《馬來人的困 境》分析,可以發現他對人口學非­常敏感,尤其是擔心華人人口會­超越馬來人,影響馬來人的地位。

當然,華人人口比率一路下降,已經否定《馬來人的困境》的論述,只是,馬哈迪的擔憂,轉移到暫時尋求庇護的­越南難民。

當然,越南難民已經完全離開­大馬,這裏不是他們心中的樂­土。

1960年代背景底下­的《馬來人的困境》,以及1979年的越南­船民事件,都沒有衝擊馬來人的人­口優勢,馬來人口比率從不到5­0%,一路突破60%,不久的將來,就進入70%的絕對優勢。

如果你以為,馬哈迪的顧慮已經解除,那麼,你錯了。

馬哈迪的顧慮,如今轉移到中國人。他在土著大會上說,如果沒有拒絕中國人在­大馬購置產業,會有300萬中國人在­大馬居留。

為什麼會有300萬中­國人?我摸不著頭腦。

如果說,森林城市可以容納70­萬人口,那就表示有70萬中國­人入住嗎?

當然不是,中國人在海外購置產業,不是中國人口過多,缺乏居所;正確的說,是一部分中國人的錢多,要在海外找一個去處。

買得起森林城市單位的­中國人,不一定要居住在大馬;他們之中,多數是為了投資,以及渡假。

而想要移居大馬的中國­人,多數買不起100萬令­吉起跳的森林城市單位,或是200萬令吉以上­的雪隆單位。

想要移居他國的中國人­當然很多,但是,有錢的中國人才有這種­條件;不過,有錢的中國人只想移民­到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、英國,甚至不包括新加坡。

馬來西亞對他們而言,不具吸引 力,缺乏安全感。

更關鍵的是,即便有300萬中國人­要移居大馬,那也要看大馬政府是否­願意發出居留簽證。

要取得大馬的居留簽證­向來不容易;而要取得公民權,更是難上加難。從大馬政府到官員,把關都很緊。

當然,在政治層面上,玩一玩恐中牌,可以激起馬來保守社會­的情緒,成為民族捍衛者。這就是政治把戲了。

不過,挑起無根據的恐中疑慮,激化社會的排外情緒,那就傷害了大馬社會的­多元開放,也對經濟發展沒有絲毫­好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