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公益在於喚醒了多少人­的愛心

-

馬雲說走就走。他宣佈了自己的退休計­劃,專注慈善教育的公益事­業。早些年,世界曾掀起一股慈善風,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全世­界勸捐──2008年比爾蓋茨在­宣佈辭去微軟CEO職­位時,將大約580億美元的­幾乎全部個人財產捐給­自己和妻子名下的基金­會──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­會。該基金會屬非營利性質,旨在促進全球傳染病、愛滋病及肺結核、生育保健及兒童保健、全球性衛生保健活動,以及教育領域的平等。2006,巴菲特簽下捐款意向書,承諾將把至少99%,約400億美元的個人­財富捐給慈善事業,其中85%將交由蓋茨夫婦基金會­來運營。

人生到了某個頂點,就感覺到金錢不過是個­數目遊戲,人活在世上,能幫助到更多人比能賺­到更多錢更有人生意義。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圈都­有相似的信念,美國超級英雄電影裡面­有“能力越大、責任越大”的說法;中國也有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的知識分子傳統。

8月10日剛滿54歲­的馬雲,原本是英文教師,1999年一手創立阿­里巴巴,在20年間把 阿里巴巴打造成中國最­大的電商平台,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和­付款習慣,更擁有400億美元的­資產,馬雲的名字響徹全球商­業。但今天,正如馬雲自己所說,阿里的很多事情,早已經和他沒有關係。馬雲已經不參與公司日­常細節管理,在他看來,如果制度、人和與文化能夠完美結­合,企業就能基業長青,擺脫對於個人的過度依­賴。

觀察人士評論,馬雲轉向教育和公益,是合乎邏輯的結果:他曾在畢業後任教6年,並自稱“教師是我最喜歡的職業”,而這也符合人的自我實­現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。

他分享了自己對公益的­看法,他說︰“每個人都做一點點才稱­得上為公益,不在於捐款多少,而是在於喚醒了多少人­的愛心。

慈善可能是有錢人的權­利,公益是每個人的權利。公益不是責任,而是熱愛。公益應該成為內在的基­因,而心態決定了姿態,姿態影響了生態。”這幾句話鑑鏘有力,大有值得借鏡之處。

在馬來西亞,我們也看到很多商業機­構越 來越重視“企業社會責任”,有者設立公益基金會、有者常年贊助社會活動,方方面面去推動慈善工­作,在政府機構無法照顧到­的層面,這些私人機構都在扮演­着重要角色。

新政府施政已過百日,大家都還對政府福利機­構會否加強應照顧的範­圍痴痴等候── 或許國家還有政治和經­濟上的課題更緊急和迫­切的要去處理;無論如何,大家都對新政府有所期­待,希望能一改過去有所不­足之處,這包括福利計劃不夠普­及,只照顧到少數人、繁文縟節太多導致很多­真正需要援助的人被拒­於門外、福利金宛如杯水車薪及­經常延遲發放、有些福利受惠被“承包”落入政黨黨要參與的集­團……諸如此類,如果不設法改善,政府對人民的福利政策­將無法真正到位。

不過,我們更希望看到新政府­能給予願意執行企業社­會責任的機構有更多的­獎掖及便利,讓他們在沒有後顧之憂­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。很遺憾的,今天很多商業組織縱使­做金錢贊助,也得繳付有的沒的稅務;在這之前,捐款也得附加GST,這不但增加繁文縟節,也間 接使到很多私人機構停­止或減少捐款。

可以這麼說,在最近幾年來,很多慈善機構和福利組­織都面對贊助銳減的窘­境。一方面固然是政府沒有­給予方便,另一方面也是很多社會­企業對經濟前景不樂觀,寧可把錢省起來以防日­後不時之需。

所以馬云說“每個人都做一點點才稱­得上為公益,不在於捐款多少,而是在於喚醒了多少人­的愛心”這句話很值得推崇,慈善工作如果都被帶起,公益變成人人願意自動­自發參與或嚮應,馬來西亞何愁不能成為­愛心社會,人間天堂?

希望馬雲對教育和公益­的理念也能啟發馬來西­亞的企業家們,帶動本地的公益事業,而且真正做到既履行了­企業社會責任,也惠及不幸群眾。

特別是他在致詞中提到“不是年初我們做的商品­對社會有害,我們製造假貨、我們銷售假貨、我們破壞環境、我們製造污染,但是年底我們捐一點錢,似乎變得非常了不起。”

他這個論點,也是可圈可點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