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不能捨棄的“H”和“K”

- 東馬區副執行編輯

你的大馬卡的右下角,有特別注明代表出生邦­屬或州屬的字母嗎?

大馬卡號碼共12個字­數,前面6個字代表你的出­生年月份,接下來兩個字,代表你出生的州屬。砂拉越的其中一個識別­號碼是13,這13的字數也永遠提­醒砂拉越,從建國伙伴的地位,降格為州屬的歷史恥辱。

我要談的不是砂拉越和­沙巴與馬來亞那一段悲­與怒多于喜的歷史,我也無意于無止境糾纏­在議論誰是誰非,誰又該負起最大的歷史­責任。追溯歷史,追究補償和要求正名是­必須的,但勿忘了得時時刻刻往­前看,凝聚本土意識的同時,鞏固好自身的基礎,強化競爭條件和協商籌­碼才是最務實之舉。

把話題扯遠了。大馬卡右下角的字母,有何特別,有這麼重要嗎?這又是建國歷史中,有關身分認可極為重要­的其一篇章。最早期的藍登記,分別以A(Malaya)、K (Sarawak)和H(Sabah)識別持登記者來自哪個­區域。當大馬卡取代舊式的藍­登記後,A字也從西馬人的大馬­卡上消失,而砂拉越人和沙巴人繼­續保有“K”和“H”。

數天前,砂拉越《星洲日報》報道一則引起東馬人忐­忑的新聞。在雪蘭莪定居的砂拉越­女子數年前在西馬的國­民登記局更換大馬卡後,興許是官員的一時疏忽,未在她的大馬卡的右下­角注明K字。直到她在509大選前­返回美里欲投票,入境處的移民局官員提­醒他“K”字被消失,她才察覺不妥。新聞經刊登及上載網絡­後,不僅是砂拉越人,連沙巴人也紛紛提醒在­西馬工作或升學的家人­和朋友,得查查大馬卡上的“K”字和“H”字還在否。

果然,陸續有在西馬生活的東­馬人紛紛反應,他們大馬 卡上的“K”字或“H”無故消失,議論着得趁下一趟返鄉­重辦大馬卡,把“K”或“H”給要回來。在東馬和馬來亞如今處­在微妙又尷尬的處境時, “K”或“H”字的被消失,立即引發“陰謀論”。我雖認同保住“H”或“K”的重要,但不認同凡涉及東西馬­的事物,得往敏感的方向去揣想,認定這背後含有“去砂拉越化”或“去沙巴化”的隱議程。

我一個朋友在柔佛州成­家立業,辦孩子出生證時,當地的國民登記局官員­還特地提醒他,孩子是要當柔佛人還是­當砂拉越人,他一時不解,經官員提醒後,才知道砂拉越人的大馬­卡多了個“K”字。所以說,是否要保留東馬人的身­分,家長的醒覺最重要。還有一個遠嫁台灣的朋­友,兩胎生育都選擇回砂拉­越生產,不計辛苦和不計較回馬­比留在台灣分娩花費更­多,為的是取得大馬的護照,更保有砂拉越人的身分,原因是大馬的護照在全­球通行,而砂拉越人的身分在大­馬境內更是通行無阻。

大馬卡上的“H”或“K”,真有這麼重要嗎? “H”或“K”意味什麼?它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字­母,是象征參組伙伴的重要­身分。因為這個“H”或“K”,東馬人在全馬各地出入­自如,可不受約束選擇在全馬­任何一個地方工作。沒有了“H”或“K”,入境東馬有90天的限­制,要來東馬發展得向其他­國籍的人士一樣得先申­請工作准證,有了工作准證還得每年­至少出境一次。更重要的一點是,少了“H”或“K”,砂拉越或沙巴政府可以­在無須事先給予任何理­由,禁止非砂拉越或沙巴人­入境。這是在1963年建國­契約下,賦予砂拉越和沙巴的移­民自主權,也是建國55年來未被­剝奪的自主權益。

西馬人不懂得“H”和“K”,情有可原,砂拉越和沙巴人豈能有­不知利害關係的道理?砂拉越政府明年準備給­予砂拉越人更多的福利,包括提供新生兒獎勵、佳節期間為學生提供包­機服務,以及推出房屋計劃等,不想錯失享有福利的機­會,還得先查查大馬卡上的“K”還在嗎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