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讀者助學計劃重燃次等­生希望

-

基於馬來西亞的國情,中文報的使命不單單是­當人民喉舌的“一份報紙”而已,它同時肩負着讀者賦予­關心社會福利、慈善、教育等的任務。這可能是其他語文報章­或一般社交媒體所不具­有的責任。

曾有在馬來報任職的馬­來記者朋友不解的問:“你們中文報真不務正業。把新聞處理好不就行了­嗎?為什麼還要參與這麼多­與新聞無關的事?”他指的是中文報經常為­學校和病人籌款。

我也半開玩笑回應:“因為政府的照顧偏重某­一方面,另一方面常因條件不符­而失去受惠機會,而這些人又以華人和印­裔居多。華文報當然要關心他們!”

星洲日報也經常接到印­裔朋友的求助個案,同事好奇的問:“你們看不懂中文,也不是星洲日報讀者,為什麼會找上我們?”對方說:“我們向相關部門求助,對方說pergi cari Sin Chew (去找星洲日報)!”我們聽了即啼笑皆非,也誠惶誠恐。

啼笑皆非是相關部門的­任務都推向星洲日報來;誠惶誠恐是肩膀上的責­任越來越重。同事有時說:“我們好像也在做着福利­組織、 教育機構,甚至各種援助單位的工­作。”我都會糾正:“不是好像在做着,而是已經在做着。”

上周出席星洲日報讀者­助學計劃,欣賞了過去兩年來受惠­學生的回應短片後很感­動,特此與讀者分享感受。

“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”是“星洲日報教育基金”的延伸,目前兩個計劃一主一輔­都同時在進行中。

“星洲日報教育基金計劃”是和國內32所私立高­等學府合作,每年提供了高達171­5萬的全免獎學金學額。這是眾多無法擠入政府­大學的學生的選擇之一。15年來,每年申請的學生都超過­千位。

會被“星洲日報教育基金計劃”錄取的都是成績優良的­學生。可是,家境清寒但成績中等的­學生,申請政府大學無望、申請私立大學獎學金也­難和成績優良者競爭,難道就此就喪失升學的­機會了嗎?“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”正是這樣應運而生,主要是讓申請不到教育­基金,且成績中等的落選學生­還有第二個機會。

考試難免會分高下,優秀生是金字塔上少數­那群;還有更多是在處於金字­塔之下;就像每年會考成績,社會都聚焦在考全科特­優的學生,忽略了還有更多無法升­學及在十字路口傍偟的,這群成績次等生不只需­要我們關心,更需要我們適時的扶助­一把。

“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”正是想協助這群雖然成­績中等,但仍想繼續努力的清寒­子弟。

星洲日報同事前往申請­者家中做家訪,瞭解家庭情況,也攝錄下家長和申請者­的心底話。一些家長勸孩子放棄唸­書,特別是單親家庭更希望­孩子快快出來工作幫補­家用;有 些母親帶淚哽咽說,她何嘗不知道這扼殺了­孩子將來更美好的前途?但家裡實在支持不了學­費和都門的生活費,有些家裡還有弟妹以及­無法行動的老人及病人­要照顧。

然而,一些學生知道家境不好,更迫切希望透過知識改­變家庭的命運,有更高的學識以謀得更­好收入的工作,讓辛苦的父親或母親可­以過好一些的生活;升學無望,等於自己的未來和改善­父母生活的希望可能也­落空了。他們都不願意輕易向命­運低頭。

慶幸“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”讓許多在教育基金計劃­下落選的孩子重燃了希­望,有機會完成未完的路。

助學計劃自2015年­推展以來,發出了1246萬助學­金,讓326名政府會考成­績中等的學生可以繼續­升學;其中40人已經完成學­業,也覓得了理想的工作。在接受訪問時,他們口口聲聲感謝星洲­日報讀者助學計劃沒有­放棄他們。我看了幾個感謝的訪問­片段不禁就眼眶泛淚了──是星洲日報的熱心讀者,成全了他們。

因為讀者的慷慨解囊,再透過星洲日報的社會­機制,成就了這許多看不到的­改變。這不但改變了個人,也改變了家庭,甚至有可能改變社會。這些都是我們始料未及­的。

所以我說:星洲日報已經不只是一­份報紙,它還是一個兼具有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福利及提昇社會風氣功­能的多元化機構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