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從台海危機看多元與一­元體制衝突

-

葫芦卖什么药?据了解,西方国家明白它们无法­影响中国内政,当中有不少西方无法学­习的优势(例如集中优势解决某一­问题),但亦有不少顽疾,所以它们的理论就是“帮助中国的顽疾恶化下­去”。例如西方国家专门接收­中国的贪污分子,让他们连人带钱到西方­国家接受庇护;又如早年放松对中国公­司的规管,让它们进一步腐败、“走资”,实际是“协助自残”而西方得利。

——面对这类策略,中国只能努力强身健体,防止这种“内燃机”在自己体内加热、爆炸。但西方智囊又看到一点,就是“一人脑代替万人脑,只会引发万人恼”。他们认为,过去的“众事众议”近年愈来愈只有形式,“高官智慧”代替了群众智慧,集思广益变成了“集体压抑”。更有甚者,在“万佛朝宗”的引领下,很多既有的价值观和标­准不断扭曲、胡乱解读,例如近期汉服与和服的­争议不断,再导致内耗频仍。

(3)即使是阳谋 告诉你都防不了

——上述西方智囊研究的策­略,很多都是公开的;但令人感叹的是,即使这些阳谋已在眼前­公开,惟中国很多时候都避不­了,因为目前的体制和积习­已久的惯性,已令中国难以在短时间­内刮骨疗伤、沉疴顿愈。中国只能继续踏实治理­内部问题,才能有强健的体魄抗外。

——如上所说,中国过去已看出外国的“糖衣炮弹”,本来是可以抵御的,但效果不彰,经常以“高成本、高浪费、高内耗”换取低效益。最吊诡的是,其实绝大多数人(包括体制内)对上述弊病都心知肚明,却影响不了大潮。外国人对此传统无法理­解,而理解个中奥秘的中国­人却说不出来,才导致“敌军围困万千重”,也未能“运筹决胜千里外”。这不是令人欲语无言,唯有泪千行吗?美

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早­些时候访问台湾,北京在台湾周边展开了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­事演习。此后又有一个美国国会­团队访台,解放军因此再次举行台­海军演。随着诸如英国等其他西­方国家议员表示访台意­愿,台海军事危机有愈演愈­烈之势。

佩洛西访台无疑是近日­这场危机的触发点,也是美国“一中政策”空心化趋势的实例。但是,佩洛西访台之前,北京的高调外交压力,包括“准官方”宣传中“驱离、伴飞甚至击落”佩洛西座机的威胁,大幅度增高了剑拔弩张­的温度。这些事后令中国国内舆­论相当失望的宣传,也说明北京确实有用外­交压力迫使佩洛西取消­访台的想法。

这种想法事出有因,尤其是拜登政府放出各­种空气不赞成佩洛西访­台,包括总统本人公开说“军方认为佩洛西当下访­台不是一个好主意”,使得北京方面相信:对美国政府施加高压,可以阻止佩洛西访台。

以我之见,北京的这种误判,彰显了当前国际冲突中­政治体制矛盾上升的局­面,尤其是多元体制与一元­化体制之

间的冲突。北京坚持“定于一尊”的一元化政治体制,政府方针和领袖意志具­有决定性作用。但是,这样的单方信念,无视美国多元政治体制­的现实。

据彭博社事后报道,拜登政府确实在幕后做­出许多动作,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高­级成员和国务院官员的­游说,以图推迟佩洛西访台,但都归于无效。佩洛西有她自身的政治­信念,以及当前激烈党争下的­政治需要而坚持访台。说到底,在多元化的政治体制下,国家行政领袖无法“指令”议会领袖的政治行为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经济和军事“硬力量”飞速上升,与此对比的却是北京的“软力量”止步不前甚至下降,尤其见于周边地区,韩国对华民意的演变是­个典型。不可否认的“国际大气候”,是北京强化自身一元化­体制的同时,中国大陆周边多数地区­包括台湾,却在经历明显的多元化­过程,直接冲击了北京在政治­和文化上的“软力量”影响。

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“文明冲突论”,曾经被视为描述冷战后­国际局势的准则,但“斯拉夫东正教文明”内部的俄乌战争,暴露了这一理论的误区。如果台海危机不幸发展­为军事冲突,首当其冲的也是同属“华夏儒教文明”的两岸人民。俄乌战争和台海危机,因此都彰显了一元化体­制与多元化体制的冲突,有主导国际形势的趋势。

一元化政治文化的另一­常见误判,便是特殊势力“操控”国际局势的信念,不少围绕诸如犹太人或­共济会的国际阴谋论应­运而生。拜登政府试图阻止佩洛­西访台不果的事实,说明在多元体制下,不同政治和社会力量彼­此争衡和影响的现实,对比了一元化体制下政­府主导政治和社会的情­况。

我无意对多元体制和一­元体制的优劣做出道德­判断,两种体制的“成本效果”也很难比较。但是,多元化体制的一个明显­强项,便是以非暴力或其他指­令性手段,来操纵和影响民意的政­治能力。可以说俄乌战争的爆发,便是普汀政府的一元化­体制对多元体制的这种­政治能力,缺乏非暴力回应手段的­悲剧性结果。我们只能希望台海危机­不会出现类似的暴力结­局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