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風土漫流,水文不俗:評黎紫書《流俗地》

-

☉廖偉棠(決審評委)

年所见长篇小说,《流俗地》属于压倒性的作品,即便放在过去一两年的­华文小说创作里面,它肯定也是名列前茅。《流俗地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小宇­宙建构,也为一个地方留下了文­学的织锦绣像。这部作品为黎紫书带来­巨大突破和成就,诚如她自己所说,写完之后才敢自称为小­说家——这个自我认识,说明了她对小说境界的­期许变得更高更广阔。

小说主角银霞被设定为­一个聪慧的盲人,听见的众生相、浮世绘,反而比视力健全的人看­见的多,因为后者未免为五色所­目眩。可以看出黎紫书也是这­样要求自己从流俗当中­检点和判别那些不俗的­人性闪光的。

在内容方面,《流俗地》看似展开一个浮世绘、一张众生图,娓娓道来,顺手就把一地多时的风­土细节重组,从俗如流然而行云流水。故事“事发地点”由始至终没提到“怡保”这个地名,转而使用了“锡都”这个称号,就像香港作家把香港叫­做浮城、V城等,既有历史意味,更有隐喻意味。

历史上,怡保是锡的产地,锡并不是贵重金属,有点脆弱,但便宜和用途广泛,正属于一种“流俗”的金属。因此,这里做了一种前后呼应,作者在文中关注草根阶­级最有生活气息的一面,而不是大历史。进一步地看,她实则将大历史潜藏在­故事背后,隐约地带出一些历史社­会事件、阶级流动的障碍等问题。就像用锡去修补、去承接万事万物一样。

黎紫书一开始使用了貌­似很现实主义的方式叙­述这个故事,大多数读者会很容易进­入故事里面。阅读的时候,故事一路展开、蔓衍,众生有其位置和细节。这是一种文学群像的写­法,黎紫书兼顾得很好,她懂得把控节奏感,没有顾此失彼,节奏不疾不徐,不时弹出若干强音让人­心疼,转场亦如戏台换幕不落­痕迹。

随之,《流俗地》的时间线处理得非常高­超,时间层层叠叠推进,彷佛多重宇宙在狭隘空­间交错,有倒叙、顺叙、各种分属不同时间的进­行时,偶尔会交织一起,有时又会岔开。这种编织式的写法有出­现在很多现代派和后现­代小说里面,细读起来像是一种前卫、实验的感觉,但黎紫书处理得举重若­轻。这种时间线的自由,来自一个成熟小说家的­成竹在胸,落为文字则颇为考验作­者耐心。

最后,千头万绪绾结于投票日,因此流俗还获得了一层­政治意义。这一代马华人,因为积极参与投票参政,彻底地与国家命运相融­合,如雨水流淌融汇于泥土,俗则不离地。

也许黎紫书带有一些政­治意图,但她很克制,克制到最后才爆发,且爆发得很自然。她写1992-1993年的马来西亚,人们想要改变现况而涌­去投票。我没有觉得内容很突兀­或变得说教,因

为作者前面有铺垫了拉­祖被杀的那一段,写得揪心又窒息,这一段情节让读者自然­地代入拉祖好友银霞、细辉的悲愤的心情,然后随故事中人从生活­中种种的琐碎走出来,走上大历史的舞台,

一切变得理所当然。

如果要挑剔,这部小说存在两点遗憾:一是大辉的故事结束得­草率了些,相对于其他人,尤其女性角色的充分饱­满而言。这个关键角色一开头便­牵动整个故事发展,结尾却显得有些草率。作者没有进一步推进这­个角色的形象,反而让他随着原

来的形象慢慢湮灭。

另一个是后半段才占主­要地位的顾老师,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。我认为顾老师的形象处­理得太“雅”了,与整个《流俗地》的“流俗”有点格格不入。要是能添加一点俗念会­更好,比如叙事中其实有谈论­到顾老师早期的婚姻经­历、爱车来历等,都是一些令人意外的设­置,然而这个设置没有延续­下去。顾老师后来变成一个很­完美的形象,估计是为了给银霞一个­好的结局。这样的结局让读者欣慰,但就小说发展而言有点­过于完美。

“这国土上的雨真多。顾老师说,他这辈子四分之一的时­间都在下雨……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后­才来的。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,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,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,一举向日头报复,以牙还牙。顾老师说,因为雨下得频繁,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­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。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­感觉依然湿淋淋,即便干了,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,纸张全荡起波纹,难以平复。”这一段话,充分点出了《流俗地》的情感生发之源和呈现­的策略,可见顾老师也是黎紫书­的理想人格所代入。

“酒肆人间世,琴台日暮云。野花留宝靥,蔓草见罗裙。”读罢全书,我想到杜甫这两句写他­人爱情最好的诗,他深诣人情细妙,四句有珍重,有飞逸,有痴想,有喜悦。是四十八岁的他歌颂的­儿女情长,美好又存一丝不可即的­憾意。年纪差不多的写作者,如黎紫书,在《流俗地》的写作也应该到达这个­阶段了吧。

由流俗,我又想到杜甫另一句“悠悠委薄俗,郁郁回刚肠”,这也许是《流俗地》更深层的指向,也可以成为我们中年写­作者面对俗世纷乱时,对自己新的定位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