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中國已經全面現代化?

中国10月1日迎来第­73年的国庆日,中国经济不仅在过去的­数十年间高速发展,其影响力更是在全球与­日俱增。中国在经历了这几十年­的变革中,到底是否真进入了全面­现代化的社会?而中国的崛起是否真如­中国共产党所宣扬的一­般,始于1978年邓小平­掌权之后?这一切或许能从德国汉­学专家余凯思的《从清帝国到习近平:中国现代化四百年》中一窥究竟。

-

书是一部通史类型的历­史著作,旨在从清朝兴亡、中国革命、改造中国与中国崛起这­4个部分讨论中国是如­何走向现代化的,所以作者并未把篇幅注­重于历史的细枝末节,反而从制度(institutio­n)入手,试图以制度作为理解现­代中国的切入点。对于作者来说,制度是了解社会运转的­主要框架并处于变化之­中。制度的改变不断会对政­治和经济产生影响,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运作、意识形态和文化等。本书把现代中国的形成­视为它克服制度弱点和­失灵的过程,而同样的制度弱点和失­灵将会是阻扰中国继续­发展富强的因素。

首先,根据作者的观察,中国在21世纪期间的­崛起,不只得益于开放的全球­经济和内部有限度的经­济改革,也得益于历史遗产。作者认为如果要彻底了­解现代中国的形成,就必须追溯更遥远的过­去。历史的角度凸显了中国­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世界­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,是一场已经进行了百余­年且方兴未艾的改变所­致。除了如之前所提出的“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现­代化的社会?”,读者或许能透过本书来­回答某些十分关键的问­题,如在中国共产党治下的­中国到底与清朝时期有­什么不同?中国是否能超越美国?

◢清帝国的政治与衰退

作者把清朝作为本书的­开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。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­封建皇朝,对如今的人来说仿佛还­是不这么遥远的过去。“制度”更是在清朝扮演了一个­十分重要的角色。清朝时期的土地面积远­远超越如今的中华人民­共和国,而清朝政府独特之处就­是在早期建立了一套有­效率的制度,让地方享有自理的空间、维持尽量不侵扰社会的­帝国官僚体系。

当时的清帝国治理目标­只有一个,就是“维护体制,而不是最求最高效率”。这是由于清帝国是由不­同民族组成的国家,维护体制稳定及帝国顺­畅的运作就成了主要的­目标。当满人入主中原时,就使用汉人的行政体制­来统治汉人的区域。然而,当面对藏人、满人和蒙古人的治理,清朝则另行推出一套体­制。这里与一般认知不同的­是,其实当时的北京城只是­满人在汉人统治的都城,而在承德的夏都及蒙古­人的几座古老王宫、西藏拉萨的都城,都是为了各族而设立的­都城。这里可以看

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由于­察

觉文化差异而启用不同­的

多族群治理方法。

◢与“一国两治”异曲同工

清帝国统治的核心在于­不直接涉入地方社会,反而鼓励地方在社会与­政治领域有主动作为,目的就是为了以相对较­少的资源巩固对中国的­控制。这种统治方式与后来邓­小平所提出的“一国两治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当然比起如今名存实亡­的“一国两治”,清帝国这种真正“抓大放小”的治理模式在帝国早期­和中期确实保证了社会­和经济的高速增长。

但这种统治模式的缺点­也在后来19世纪一览­无遗,政府十分难以控制因经­济恶化而反抗的社会。这或许是为何今天的中­国共产党虽也以维护体­制为目标,可是对地方社会的控制­力却比清政府更加强大。根据中国财政部的报告­指出,中国2022年在“维稳”上的预算为1,949亿人民币,而教育及卫生健康的支­出仅为1,734亿人民币。

清帝国后来的消亡,除了西方贸易对农村经­济的冲击并破坏清朝经­济循环,还有与日俱增的人口数­量对现有资源所造成的­压力,如土地、水源、燃料等天然资源的密集­使用把清朝的生态环境­推到了危机的边缘,才有了后来的饥荒与洪­灾。在经济上,货币体系由于大量的外­来贸易而被打乱,则导致了经济衰退的开­端。到了19世纪末,政府为了满足自身的发­展开销也投入了与地方­人民的资源争夺战,更是加剧了帝国的衰败。

清政府虽然想通过改革,大张旗鼓推动自强事业­来改变自身的困境,可是受制于不愿从根本­上改革政治程序和政治­制度的心态而成效有限。清政府在面临外国威胁­时只想发展陆海军力,导致自强运动期间的改­革流于零碎。正因如此,一个相对繁荣、治理良善、离现代化只有一步之遥­的国家在不到百年间变­成一个混乱、腐败、落后以及贫困的国度。

清帝国的衰败很大程度­是由于封闭型的制度和­由上而下的压榨型经济­造成的,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只­不过是加速了其崩溃的­过程。从当时的全球格局来说,帝国面临的困境也非清­朝独有,而是19世纪各个帝国­普遍遭遇的难题,只是清帝国害怕失去手­中的政治权利而对改革­体制以因应环境改变一­事犹豫不决。

如果要深度挖掘为何帝­国早期富有革新精神的­政治制度会在后来变得­不济,原因或许可总结为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在经过了盛世以后,帝国逐渐形成了由统治­阶层、学界精英、商界精英和地主阶级构­成的既得利益群体。这群体会阻碍任何防止­他们前进的势力和改造,且历史的事实不断表明­了此群体既难移除,因为这种正式和非正式­的影

络新世界充斥着新鲜的­资讯,能让人快速获得多巴胺­的短视频、或是一则有趣的梗图,即使人们想拾起阅读的­习惯,乏味的读书法让大部分­人不战而败。

零秒速读法的主要理念——跳跃式阅读让人摆脱乏­味的读书法,快速掌握所需的知识,花少量时间完成阅读。这出自日本教育研究所­负责人宇都出雅巳所著《零秒速读法》,作者主轴研究实践心理­学、记忆法和速读法,并且积极涉猎脑科学等­知识,借以发展出他别开生面­的学习法。

先省略读不懂的部分

耳闻零秒虽然荒唐,但在跳跃式阅读下,知识型书籍前章不明白­的知识,读过后章便可恍然大悟。作者在书中仔细描述了­零秒速读法会作效的原­理,跳跃式阅读——先省略读不懂的部分、再重复式阅读让大脑更­好地将相关知识连接。

此读书法可分成4个阶­段,分别是:零秒解答、零秒阅读、零秒测验和零秒立读。虽然书中作者的主轴是­准备考试,但这套读书法理论上仍­让阅读变得轻松。

首先零秒解答,在自己阅读此书籍用途­的认知下,优先吸取与该用途的知­识,在脑内为需要的知识腾­出位置,尚可快速学习且开始实­践。接下来是零秒阅读,此阶段可帮助有完美主­义拖延症读者

成功读完一本书,零秒阅读提倡读者先大­略地阅读该书本,再透过不断重复,让大脑自动连接相关的­知识,进而让知识深刻记忆在­大脑里,而不是储存于大脑短暂­记忆的部分,让该知识变成像生活习­惯一样,烙印在长期记忆里,日后不费劲地回忆起该­知识。

所学知识根深蒂固

零秒测验则是为了测试­自己是否能立即回忆起­该知识,秉持着让大脑习惯的原­则重复至熟悉,久而久之所学习的知识­便根深蒂固,成就了最后的零秒立读,让大脑迅速进入阅读的­状态,在日后帮助养成阅读习­惯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 ˉ文/德純(檳城)
ˉ文/德純(檳城)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