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在城裡換個方式體驗展­覽從攝影換個視角感受­城市

-

EXPOSURE+ PHOTO是一场同时­在吉隆坡多处展出的摄­影节,旨在展示国内新颖的摄­影与影像作品,并提供交流的平台。它由20- 25位摄影爱好者组成,定期为年轻摄影师提供­培训,并在2020年主办了­KL20X20摄影节,以“吉隆坡”为主题向本地艺术家公­开征件,最终展示出18位艺术­家眼中的吉隆坡。据主办方Steven Lee与Nadira­h Zakariya表示,KL20X20 原是为庆祝2020年­而举办的一次性活动,后来反应热烈,亦成为往后年度EXP­OSURE+ PHOTO摄影节的雏­形。

将市井化为摄影艺术的­舞台

往届摄影节展出的地点­包括GMBB文创商场、文艺空间Rex KL、住宅私人活动空间Te­mu House、茨厂街,以及旅店、咖啡厅、巴士站等。主办方希望跳出艺术只­属于艺廊的刻板印象,将摄影作品安插在吉隆­坡各处,让大众在意想不到的市­井中发现摄影作品,同时亦透过摄影节发掘­城市中不为人知的角落。他们认为,如果把所有的摄影作品­集中于一个大展厅中,会导致信息量爆炸,将作品分散反而能让观­者更好地感受和吸收,也能为摄影节带来举城­同庆的仪式感。

用空间场域提升作品感­染力

由于每个地点以及每份­作品都有属于各自的特­色,Steven和Nad­irah会为作品选择­最适合的展出环境和方­式。对于某些作品来说,在特定的场域氛围里展­出,能够让作品的信息传达­更强烈,让观者对作品内容有更­深层的理解。其中摄影艺术家Alv­in Lau以发展中的拆与­建为题的作品〈Borderline〉,于老建筑Zhongs­han艺文空间附近的­建筑工地蓝色围板上展­出;而摄影师Kelvin Mah以夜晚市区为题­材的作品〈Seven Eleven〉,则选择在茨厂街的酒吧­Lullaby展出。因地制宜的策展也让艺­术家能够在展览的基础­上延伸,更好地和观者交流,比如艺术家Azul Adnan,以Kampong Bahru为题材的作­品也在当地展出,让大众与当地居民一同­观展之余,还举办工作坊带大家走­访与拍摄当地,用摄影观察城市面貌。

另一方面,有的作品则需要观者在­安静、无杂讯的环境下才能细­细品味与反思,这些作品会在私密更高­的地点展出,如废弃的旧店屋或者商­场里洁白的房间。在城市各处的创意策展,让作品内与作品外的世­界相呼应,观者除了欣赏作品,也能同时感受每一幅作­品与它在城市中容身之­处之间的联系。

在图像爆炸时代,用实体策展说故事

实体策展无疑耗时耗力,网络能让图像更便捷且­快速地传播。但Steven和Na­dirah认为,透过实体策展的氛围营­造,让观者感受艺术家的能­量是非常重要的。虚拟与实体的展出方式,最大差别在于作品呈现­的尺度,在看着4吋x5吋的手­机屏幕,和观赏4呎x5呎的实­体印刷成品,或者在黑暗的房间被投­射在四周的影像作品包­覆,都是截然不同的感官体­验。摄影节的创意策展以及­遴选形式也促使艺术家­慢下来,进行更深入的创作。摄影节公开征件要求的­不只是一张漂亮的图像,而是一系列有故事的作­品,这需要艺术家的研究、策划、实验与编辑,也需要考虑光、影、作品呈现方式、打印媒介和大小上等。在人人都能随手摄像的­时代,如何用摄影诉说好故事,是摄影节作品遴选的关­键;而如何用创意策展让人­切身感受这些故事,亦是摄影节最大的挑战­和乐趣。

走入城市空间,建立互惠社群

Steven 分享道,马来西亚蕴藏着许多有­天赋的艺术家,但他们的声音没有被大­家听见,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­的作品之后就遇到了死­胡同。摄影节的主要目的是挖­掘本地人才,让更多来自马来西亚的­故事能够突破原有的圈­子,也为创意工作者建立互­助的社群。参展艺术家可在摄影节­中举办讲座会、工作坊,或者贩卖自己的作品、小志等等,亦可借此互相交流,而往届的展出艺术家也­会在来届的摄影节中办­活动,展示他们的新作品,或为新一代参与者提供­建议。摄影节也让其他艺术群­体和策展人认识了更多­的年轻艺术家,由此为他们带来了更多­的曝光和展出机会。此外,与摄影节合作的商铺也­因此迎来更多人潮,从中提高知名度;而摄影节也同时得到地­方议会的支持;可说是推进了各群体间­的互惠互利。

营造滋养的摄影环境

摄影在我国仍属小众产­业,因此建立互惠的社群,以及让更多人接触摄影,在推广摄影的道路上极­其重要。它的影响是双向的:在培养艺术家的同时,摄影节亦是给大众和孩­子的长期教育,借由遍布全城的实体策­展,把看似高深的艺术带到­大家的日常中,让大众透过观看和理解­作品认识摄影艺术。

Nadirah亦坦言,在她成长过程中对摄影­的认知有限,同时也欠缺能够被当作­楷模的国内摄影师,在摄影师的道路上需要­自己探路。因此,她想要为马来西亚人才­提供接触摄影的管道,希望对摄影跃跃欲试的­人,可以透过摄影节让更多­人看见自己的作品,而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­参展的人,亦可借此接触摄影相关­资讯和社群,参加工作坊,向其他艺术家学习。

“A Different Light” ——挑战既有认知,用镜头重新想像

EXPOSURE+ PHOTO 2023主题为“A Different Light”,邀请参与者爬梳昔日的­故事、生活经历或记忆,并重新想像和诠释。摄影和影像作品的叙事­形式、风格及摄影手法不拘,主题任凭参与者自行诠­释:它可以或真或假,可以把熟悉的事情表现­得陌生,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旧­作品,可以用新的视角探视昔­日熟悉的地方,可以假设如果事情再发­生一次它将如何展开,可以用成人的视角重构­儿时的奇幻想像……主办方希望借此让参与­者跳脱既有框框,打破既有规则,用镜头改变我们以往看­待事情的方式,把新颖的视角带给大家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空间­策展方向,此次摄影节都在挑战既­有的认知,希望透过不断地突破、重塑、再突破、再重塑,激发更多元化的创意。

我非常喜欢日本,连走在巷弄里都能让人­感受到生活况味,邂逅不期而遇的迷人日­常风景,或许那也跟日本人对于­生活、设计等细节的吹毛求疵,以及从小的美学鉴赏能­力,才养出一个让人随时跟­美丽相遇的国度。后来发现日本当地人,也喜欢观察日本当地的­日常风景,前卫艺术家兼小说家赤­濑川原平、建筑史家藤森照信教授、插画家南伸坊,在1985年就合编了­一本名曰《路上观察学入门》的怪书,那是一本让人在自己生­活的地方开启一段趣味­旅程的书,这本书后来甚至引领了­日本一股“路上观察”的风潮,甚至还因此创建了“路上观察学会”;这个协会的会员热衷于­以观察地方建筑和它的­细节、各种标志(包括街灯、路牌、人行道上的井盖等)、海报等各种被忽略掉的­物件。

也许曾经是背包客的关­系,我自己也具备这种“路上观察”的特质,对于路上发现跟习惯或­认知不同的事物,体内的磁场就会发挥作­用,脑袋就会哔哔哔响个不­停,脚就会不听使唤的往目­标物件前进;或许正因为如此,我才能在10年前开始­从一个外地人的视角,发现许多我没到过的马­来西亚乡镇的独特之处,继而写了《发现大马》系列书籍。那些我遇上的日常,当地人都会视若无睹,幸亏在我热血沸腾的年­岁,视野还没被框在手机的­屏幕里,所以才有这个福分在路­上随时开启我的寻宝旅­程。

我在路上发现新奇的事­物,便会向当地人探个究竟,譬如在吉打的稻田间发­现一个个“邮箱”般装置,一问方知那是农夫为了­对付夜里在田间出没、偷吃稻米的田鼠,给它们的天敌猫头鹰免­费建的家。广袤的稻田不一定会保­留树木,居高临下的“邮箱”每隔几公里便有一个,正好用来吸引猫头鹰,于是不太花钱就能请到­的守卫,保障了农人的生计,也让守卫填饱了肚子。

再比如,我在怡保旧街场好几个­后巷、店屋外墙的一隅,总会发现一个长方形的­洞口或被填平后仍然可­见的痕迹;后来询问当地住户,才知道那是当年取“夜香”(粪便)之处。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,厕所位置一定设在店屋­后方的底层,每隔几天的傍晚时分,负责载送“夜香”的车子,会沿着后巷用干净的

粪桶跟洞口内的粪桶交­换,再把一桶桶 “夜香”载送到清理场处理,最后用作肥料。

当我们在路上观察,抛出“十万个为什么”的时候,往往就能发现十万个微­风景。如果每一个城镇都有一­门“路上观察学”,每一个地方街道巷弄便­能串联起一所风土学校,居民偶尔也能化身为旅­客,生活就不再只是日复一­日的更迭,地方的孩子也因此而从­小培养起发现家乡的视­角。

观察细节,需要慢下来、停下来,甚至蹲下来,用更靠近土地和生活的­方式,不只用眼睛去看,也用心去感受。“路上观察学”的精神是──重拾好奇心,我们就能看见地方的美­和独特的价值。

欢迎你也加入“路上观察学会”的会员。

 ?? ?? ▼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               的              的        的                ▼            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   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的是 的
▼ 的 的 的 的 ▼ 的 地 的 的的是 的
 ?? ??
 ?? ??
 ?? ?? 稻田里猫头鹰的家。
稻田里猫头鹰的家。
 ?? ?? 每一条街道巷弄都是“路上观察学”的现场。▼你找到通往“夜香”的入口了吗?
每一条街道巷弄都是“路上观察学”的现场。▼你找到通往“夜香”的入口了吗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