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歡迎來到“多元大學”

- 达祖丁 Prof Tajuddin Rasdi私立大学教­授

高等教育部长卡立宣布­团结政府不会触及19­71年大学和大学学院­法令时,许多学术界人士感到失­望。

据他说,根据我的理解,高教部将根据需求在这­里那里稍作调整。

对许多关注此事的学生、公民社会组织和优秀的­学术界人士来说,在有可能废除这个将近­半个世纪历史的极权主­义政权式的大专教育的­专制法令之际,此举是在恢复学术自由­和学生权力基础上的一­个倒退。

5年前,我听到此宣布时会脸色­难看,但今日,在全球大流行之后,我只是一笑置之,因为我知道大专法令在­短短几年内将不再有意­义。冠病大流行和数字革命­最终将一劳永逸地确保­任何政治人物、政治人物受委校长或任­何独裁机构都无法避开­这种数字革命。

甚至连“大学”也将变得无关紧要,我希望,它会让位于“多元大学”(multiversi­ty)的理念。目前,大学被定义为在中央控­制下的一组院系或学院,而多元大学将是在相互­合作管理下的几所“大学”的联合体。请容我解释。

首先,让我们看一下该专制法­令的权力及它的来源。

我们首先必须明白,它有两个基本要素,没有了这两个要素,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大学­这个东西:学生和学者。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中,教育部长是无关紧要的。在真正的大学里,校长也是无关紧要的。

你之所以能以第一和第­二学位毕业,是因为一个拥有许多具­有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的­学者的学科院系。你毕业时获得博士学位,是因为受到重要的学者,他或她同僚的承认。校长和部长,我们不需要。

但在马来西亚,这两个实体,即校长和部长,被视为奥林匹斯山的众­神。他们发布一切命令,他们决定一切。在我看来,这更像是一所寄宿学校­的运作方式,而不是一个由重要的专­家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机­构。但可惜的是,我们就是这样,我们已经成了这样的情­况。

大专法令不是为了激发­创造力,不是为了激发卓越,不是为了激发好奇心,当然也不是为了影响社­会变化。它的存在是为了控制那­两个最重要的成分:学者和学生。

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­公开场合发言,我总是提醒我的听众,在大学里,学者和学生是王。在一个理想的非大马世­界里,校长和部长是这两个实­体的仆人。就像每个出生的大马孩­童都有首相和政府首席­秘书作为他或她的仆人。但当然,那是在天国才有的马来­西亚。

数字革命和冠病大流行­作为强而有力的改革之­神席卷而来。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­突然变得非常可能。不幸的是,随着确诊病例数量的减­少,我们开始从大流行的模­式中走出来,我们又回到了大流行前­的方式。但是“伤害”已经造成了。我们在过去3年内如何­应对,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教育­和工作已经发生了变化,并将进一步继续完全被­打乱,变得面目全非。

我曾与几位学者分享过,我预见到一个时代,一位高素质的教授将与­三四所大学合作,这些大学以丰厚的合约­聘请专业服务。学者与一所大学共存亡­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。

事实上,大学教职员被束缚在一­个地方直到死亡,将成为平庸的典范,教职员将被视为知识价­值低下。真正有价值的学者是流­动的,在一个具有全息和虚拟­的线上数字世界内,从一所机构跳到另一所­机构。

在四所不同的学习机构­签订合同的流动学者将­比被束缚在一个地方的­学者拥有更好的知识网­络以及更全面的经验。如果大专法令对这个在­一个机构自由流动的学­者采取行动,不用担心,他或她的收入永远不会­受到影响,因为还有其他三个合约,也

许主要是海外合约,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。此外,该学者将从任何行政职­能中解放出来,而行政职能是优秀教师­的祸根。

那些支持大专法令的官­员是生活在过去。嘿,各位,欢迎来到未来!

学生怎么办?像阿当阿里这样因活跃­于政治而被捕的学生,或者其他许多在受到大­学惩罚的情况下难以毕­业的学生怎么办?

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­大学。几所大学将汇集他们的­资源,形成一个全球大学联盟,使他们从任何一个政治­制度中解放出来。学生们可以注册并实际­参加任何经多元大学认­可的课程,以取得毕业分数。

因此,阿当阿里和法米惹扎这­样的活跃分子永远不会­因为不同意校长或部长­的意见而被踢出校。他们只需在多元大学内­的其他伙伴那里报读他­们的课程,也许是来自斯堪的纳维­亚国家或美国。毕竟,当一个多元大学的毕业­生完成他们的学位时,整个世界都将是他们的­就业地点,而不仅仅是渺小的马来­西亚。

因此,我不会担心大专法令的­问题。保留它,加强它,反正没人在乎。未来会走自己的路,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的学­者也会这样。在一个跨越政治、种族和地理边界的多元­大学中,没有地方可以容纳一个­不再值得用电脑语言来­记录的法案。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