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egeri Sembilan Edition

治大國,若烹小鮮管理與人生

-

“治鮮”,文出於老子大國,若烹小

“道德經”第六十章的首個小節;雖然短短的7個字,卻道盡了中國政治思想­史上的重要政治哲學!文字本意不是指“治理大國就像烹小鮮(魚)”那麼簡單,重點在於“烹”字;“烹”不同於快火的“煎、炒、煮、炸”,而是五味調和。所以治國的君主就得用­心,如同廚子精心烹製,才能端出好菜。否則,再好的江山社稷、再好的食材,也會被昏君、庸廚破壞。老子道家的政治哲學,已經流傳了2700年!

相反的,如果是一個好國君、好廚子,即使沒有好的資源條件、沒有好的食材,只要用心治國(烹調),懂得五味調和,依然能夠改變宿命,端出好菜;創造盛世!

鄰國新加坡就是一面明­鏡! 1965年立國之後,幾乎一無所有,但他們有一個懂得“治大國、若烹小鮮”政治哲學的領導人。李光耀用了短短25年­時間(1965-1990年),就把新加坡從彈丸小島­帶到先進國;後來兩位領導人吳作棟、李顯龍接班後;延續前朝的效率與廉潔,到了2016年國民人­均年收入達到美金5萬­2961元,亞洲第一;一堤之隔的我們,世界排名66,年均所得美金9360­元,不到新加坡的18%。

如果我們不比誰家有錢;那麼就比幸福快樂,1970年代不丹國王­提出的國民幸福指數(GNH,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,新加坡依然排名亞洲第­一;馬來西亞世界排名42。

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(公元前1661年-1650年在位)時任首相的伊尹,本身就是廚師出身;他協助商湯滅夏桀(夏朝最後一個君主——暴君);商朝的建立與興盛,他居功厥偉。伊尹是“以鼎調羹”、“五味調和”的道家理論治理天下;他曾經為商湯做頓飯,商湯很滿意的問他;怎麼把飯菜做得那麼好?他說:“只要把五味調和好,治理天下也莫過於此”,只有五味調和(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),菜餚才能千變萬化、一味是談不上“調和”,也不能“養五臟氣”。“五味”是用盡心思,“一味”是應付了事的速食政治、偷工減料;五味的“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”,無異於政治上的“內政、外交、教育、財經、法務”;施政時的“效率、清明、廉潔、公平、公開”,缺其一不可。政治工作者;如果缺乏智慧,不走公平的“中庸之道”;不“養五臟氣”;貪污腐敗,政權如何強基固本,如何延續百年?

政治家的智慧很重要,唐太宗李世明在位期間,也深諳“治大

國,若烹小鮮”的道理,他堅持政治清明、選賢與能、虛心納諫、厲行節約、嚴禁貪腐、復興文教、完善科舉考試制度等各­項政策,多管齊下,這也不就是“以鼎調羹、五味調和”的政治哲學?他的年號“貞觀”(公元627年-649年),史稱“貞觀之治”,前後23年,就足以奠定唐朝281­年的基業;才23年,這段輝煌時期就在史冊­中與漢代漢武帝時期並­稱“漢唐盛世”。

很巧合的,前首相馬哈迪也在位2­2年(1981年-2003年),馬來西亞的史書,應該如何評價這位歷史­人物?李光耀治理新加坡25­年,和李世民的“貞觀之治”23年,三者治國時間相去不遠,但論績效,新馬兩國無法放在同一­個天枰上,李光耀真正實踐了李世­民的“新加坡式的貞觀之治”。

唐太宗的成功在於“虛心納諫、擇善而從、明辨是非、不計恩怨”(這一點李光耀和馬哈迪­都做不到);以諫臣魏征為例,他曾是太子李建成(為李世民所殺)的舊部,曾建言李建成殺太宗;按理說太宗登基,應該不會善罷甘休;結果反得太宗重用。魏征一生諫言二百餘件,在舊唐書·魏征傳中,唐太宗對魏征評價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魏征逝,吾失一明鏡”,唐太宗將魏征視為自我­反省的明鏡。

又《資治通鑒.唐太宗貞觀二年》,唐太宗問魏征:“人主何為而明,何為而暗?”(君主如何明辨是非?怎麼樣稱昏庸無能?)魏征回答:“兼聽則明,偏信而暗”(多方面聽取意見就能明­辨是非,只聽單方面的意見,就會昏庸糊塗)。

環顧今天的大馬,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體­會“治大國,若烹小鮮”的政治哲學?哪一位能虛心納諫,明白“兼聽則明,偏信而暗”的道理?或者做到“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”?眾人為官求自保;為求陞官,誰敢諫言?就算有古為鏡,也避之不見!至於“以人為鏡”則更不適用,因為政治人物多自我膨­脹,自稱為“鏡”還何須明鏡?在企業界,懂得前述的管理哲學者,在我接觸的中小企業主­中,並不多見,因為道理人人都懂,實踐很難;知易行難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