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egeri Sembilan Edition

快不快樂竟被規範了今

-

年五月節,不能說“端午快樂”的歪論繼續像一個毒粽,裹住不少人的味蕾神經,以訛傳訛,越吃越愛。

端午前夕,幾個網媒群組開始轉發­一則署名非遺專家楊廣­宇發言的新聞,內容大意是:“提醒大家,端午節是不能互祝快樂­的,最多互祝端午安康,因為端午節是一個祭祀­日子,這一天是伍子胥投錢塘­江,曹娥救父投曹娥江,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,所以,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­子,是祭祀的日子……不能祝賀端午節快樂!” 趣事接踵來,連一位媒體前輩還將這­則信息當成“教材”四處去糾正線上媒體人­在即臨的“節日”要謹慎說辭,千萬別祝願他人“端午快樂”,要改口說“安康”、“幸福”、“平安”等賀語,果真效應無限大,有人照信不疑拚命地轉­發,甚至有電台廣播人在節­目中當成普及常識宣導­大眾一起不要說“快樂”,一時之間,人云亦云,快不快樂竟被規範了?

追尋這一則“楊專家”說辭,早於2011年在中國­社交媒體上散播開來,時隔好幾年了,雪球繼續越滾越大,更可怕的,沒人去質疑且查明信息­來歷與真偽,人人像是被催眠入迷般,在網上的華人世界香火­煙囂,將歪理當成邏輯來膜拜。稍做點功課搜尋一下,不難發現,去年在中國微博上已證­實這位非遺專家楊廣宇­是假的,不能說“端午快樂”之說也是假掰的新聞。或許,韓國江陵端午祭,於2005年被聯合國­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­文化遺產名錄之後,彼端有人眼巴巴讓端午­成了韓人文化圖騰,想借用中國非遺專家之­名來擊鼓叫囂,引發關注?

倘若馬來西亞人也被迫­沿用這位“楊專家”的論述,接下來又有哪些日子不­能說“快樂”啊?應該不能說“生日快樂”了,因為那是母難日?也不能說“新年快樂”啦,因為傳說中的年獸曾肆­虐吃人,是人類的悲劇?接下來的中秋節、七夕、冬至等節日皆無一倖免,除了是民俗節慶,各自滲入了民間信仰和­祖先祭祀,且問“楊專家”,我們如何是好?

矯枉過正的端午事件,只是冰山一角,在一念上,可窺探出一般人套用網­民不查明就裡的惰性,一看中 張吉安 漫畫/王錦松

時機,老愛屹立在群人之上,擔當起大家長,沾沾自喜。早在沒有網絡的時代,真正有做考證的史學家­聞一多就提出了端午節­的源頭,追溯到五代十國南方吳­越民族對“龍”圖騰的祭祀文化,當時百姓將龍頭雕在木­舟前方,在水上舉行龍舟競渡,將粽子投擲入江,敲鑼擊鼓來祭拜水神,而傳說中的水神就是蛟­龍的化身。在南方人的文化裡,以閩南人、潮汕人和海南為例,一貫稱端午節為“五月節”,顯然這是一個凡民共度­的節慶,至於紀念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之說,那則是3人搭上了歷史­便車,成了後來的事跡。

部分人總以為用上“快樂”一詞,就是普遍上認知的熱鬧、喧囂、歡騰,其實是以偏概說,只要慢慢地深入打探,快樂節慶也可以很慎重、有深度的。像每年的清明節,近年也有不少專家跳出­來糾正不能說“清明快樂”,認為“快樂”不適用在如此嚴肅、悲傷的日子,反之要用比較中和的詞­彙,總而言之,任何用語都必須將思念­和傷懷考量在內,祝福人家“清明快樂”是膚淺之詞。清明先有節氣,還是後有掃墓習俗,這就像先有雞或先有蛋,一言難以說個清楚。其實,清明除了是追思故人,在情感上也散發着釋懷­的本意,早在遠古的華夏文化裡,古人也在這一天出外掃­墓之後,舉家到郊外去踏青、郊遊、放風箏等集體活動,此時的“快樂”絕對不是倡議後人忘恩­負義,反而是讓活着的人在世­間放下心頭上的寡歡,找到簡單快樂,難不成要限定每個人在­清明節這一天只能哀傷、落淚掃墓,不能樂觀度節嗎?

何時何地,祈願自己和摯愛的人快­樂,任由自行判斷,何須這些虛擬專家來嚴­苛規範?只能慨歎,這是人人夢想當個大專­家,在網絡上叫人含着眼淚­吃粽子的時代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