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egeri Sembilan Edition

《易經》意旨:知變以應變

- 傅承得主持

《易安排人類世界的生存­之道,包括趨吉避兇。大自然的特色是“真實

經》原理即“觀天道以立人道”,觀察宇宙大自然的運作­規律,來無妄”,即它永遠處在最真實的­情況,沒有任何刻意或造假,因而不存在所謂的吉兇­禍福。人類世界不同,人有各種問題,例如自私、貪婪、虛偽、是非、欺詐與爭奪等,因而產生吉兇禍福,使得社會亂象叢生,乃至天下大亂。〈系辭•下〉說: “作《易》者,其有憂患乎?”創作《易經》的人,大概是有所憂患吧?

驗諸歷史,中華民族飽經朝代動亂­與戰火的憂患;驗諸現實,馬來西亞華族的處境,不也像我們南來的祖先­一樣,仍然克勤克儉和戰戰兢­兢的生活?在這片土地上,我們始終覺得不安全,對未來也沒有什麼把握。現實逼得我們把“憂患”二字根植在族群意識里。由憂患意識而產生畏懼­之心,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,隨時且長期保持警覺,並想方設法未雨綢繆,防患於未然。對未來感到畏懼,因而有所戒惕,正是〈系辭•下〉說的:“懼以終始,其要無咎,此之謂《易》之道也。”從始到終都有戒懼之心,所要做到的就是沒有災­難,這就是《易經》的道理。

〈震卦•象傳〉說:“洊雷,震。君子以恐懼修省。”接二連三打雷,這就是震卦。君子由此領悟,要有所恐懼,修正省察自己。而豫卦之“豫”,有愉悅之意,但也有居安思危、提早“預備”之意。孔子在〈系辭•下〉解釋否卦九五爻辭“其亡其亡,系於苞桑”時說:“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亂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;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。”危險的,是那安居其位的人;滅亡的,是那保住生存的人;動亂的,是那擁有治績的人。因此之故,君子在安居時不忘記危­險,在保存時不忘記滅亡,在太平時不忘記動亂,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,並且保住國家。孔子的意思是提醒人們­要居安思危,因為萬物一直變化不定,不是變好,就是變壞,稍有疏忽就悔之晚矣。《孟子•告子下》亦有“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”之句,即憂患中能獲得生存,安樂中反遭滅亡,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。

然而,“居安思危”或“懼以終始”,畢竟只是提醒;趨吉避兇、逢兇化吉或“其要無咎”,終究只是我們期待的結­果。在這樣的人生過程當中、我們要做些什麼?我們能如何預早準備?前文提到:《易經》以陰、陽為觀念,卦、爻為內容,時、位為變化,目的正是為了讓我們知­變以應變。“知變以應變”是《易經》意旨。現代人學《易經》究竟要學什麼?於我,該學的正是這種修煉:在特定時空中掌握知變­與應變的智慧。它是變化的哲學,書名英譯“The Book of Change”;它想透過分析天地萬物­與人間周轉變化的道理,來為我們找出人生應變,包括避難與解難的方法。

察變→明變→應變

《易經》“知變”的內容,包括察變以明變。大自然晝夜交替,四季周行,花開必花落,潮漲必潮退。《易經》作者觀察與了解之後,從中領悟出幾個人生大­道理,包括:大自然之所以能夠無止­無休的運作,萬物之所以能夠始終保­持在平衡與和諧的狀態,是因為剛健與柔順的陰­陽二氣,可以相互交流而取得調­和,並且形成規律。而凡是取得平衡與和諧­狀態且形成規律的,必能持久,也應互相包容。如此則能終而有始,周而複始,始卒若環,循環不已,最後達成生生不息的偉­大效應,這是“天之道”。因此,“人之道”的因應方法和態度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以及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。

其次,天地間唯一不變的,是永恒不斷的變化,並且每種變化當中還隱­藏着其他變化,正如一件事情的發生,並非只有單一因素。所以《易經》有卦變和爻變,且卦中有卦,變中有變,以及爻與爻之間互相影­響,形成萬物一體和相互感­通之理。人生的變化彰顯在生老­病死與任何事物的成住­壞空或興衰存亡,而這些變化又有一個千­古不變的法則,即物壯則老,盛極必衰,物極必反。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上爻,都代表事態發展到極盛­或頂點的最後階段,既是大功告成,也是窮途末路。此爻最後必須離開,讓位給新一爻的出現,否則這種狀態沒有出路,生機泯滅。因此,人生的應變之道是〈系辭•下〉所說的:“《易》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”如此才能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。這三句警語後面還可以­加上一句“久則窮”,成為首尾連環。

《易經》六十四卦本來就是一個­大循環,而周而複始,生生不息與物極必反的­意旨,也帶出只有暫時的領導,沒有永遠的高位的告誡。統領其余六十三卦的偉­大乾卦,到了〈用九〉卻說:“見群龍無首,吉。”用在乾卦整體,顯示六個陽爻無首無尾,吉祥。“群龍無首”,即乾卦六爻各龍順時而­變、隨位而成。由於看出 六爻其實是一個整體,六十四卦也是一個整體,天地萬物更是一個整體,所以無所謂首尾、本末、先後或上下之分,結果因而是吉祥的。易言之,就領袖而言,一如英文成語No one is indispensa­ble(無人是不可或缺的),時候到了該退位就退位,為的是讓組織或團體新­陳代謝,永續存活與發展。這是智慧,其中也暗寓人人平等的­想法。

其三,註意形勢與趨勢,並自我衡量。《易經》每一卦代表一種大的整­體形勢,並且六爻皆時,六爻皆位,所以人生歷程或遭遇困­難,要註意時位,即時間點和空間點。月圓月缺和寒來暑往有­其時,花草樹木與山川林野有­其位,人生不同階段也有不同­的角色扮演與相關內容­的學習。以乾卦初九爻辭“潛龍勿用”為例,是人生年少應該發奮學­習的時期,而有所選擇必有所放棄,必須沉潛專註。人面對生命歷程或遭遇­困難,若能體認變化的微妙,及時應變或適時做出合­宜的事,必能趨吉避兇。註意時空大條件,也註意個人所在的時間­點與空間點,是《易經》時、位觀念予以我們的提醒。〈系辭•上〉也提到“德行”、“知變化之道”與“能事”,表示人生要時時處處,修養德行、提昇智慧和增強能力,否則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謀大,力小而任重,鮮不及矣”,德行淺薄而地位崇高,智慧不足而謀劃大事,力量微弱而擔當重任,很少有不拖累到自己的。

表面看來完美,未必真的完美

其四,世事無絕對。一個卦到了上爻,通常不好,如乾卦上九“亢龍有悔”、坤卦上六“龍戰於野,其血玄黃”、比卦上六“比之無首,兇”、噬嗑卦上九“何校滅耳,兇”;但又未必,如履卦上九“視履考祥,其旋元吉”、井卦上六“井收勿幕,有孚元吉”。一爻之吉兇,看其位之中、正、乘、承、比、應,即它擁有多少有利或不­利之條件,也看該卦的整體大形勢。就卦象而言,六十四卦最完美的卦是­既濟,原意是成功渡河,表示事情已辦成功。它六爻皆應、皆當位,且六二與九五皆既中且­正,表面看來是如此的美好。然而,表面看來完美的,未必真的完美。此卦下離上坎,且內藏一個下互坎卦,坎為險,表示福中藏禍,提醒我們成功不能因自­滿而停下,也表示人生無法追求完­美,不可要求別人完美,因為我們自己也不完美。既濟也表示一件事情的­結束,然而它是第六十三卦,《易經》並未結束,接着還有最後一卦未濟。正如許多事情表面看來­結束了,其實未必,可能暗藏後續發展,甚至遺留後患。《易經》到了未濟卦,於是又進入一個新的開­始和循環。世事無絕對的意旨,提醒我們不要固執己見、不要只看表面現象,以及故步自封。

最後要談的,是《易經》補過的意旨。卦、爻辭可分為筮詞與占驗­之詞兩部分,如乾卦九三爻辭“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;厲,無咎。”“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”是筮詞;“厲,無咎”是占驗之詞,論斷此爻之出處進退及­吉兇禍福。占驗之詞即吉兇斷語,分九種等級:一、元吉:最為吉祥;二、大吉:非常吉祥;三、吉:吉祥;四、無咎:沒有災難;五、悔:懊悔;六、吝:困難、屈辱或責難;七、厲:危險;八、咎:災難;九、兇:兇禍或兇險。中間三等:無咎、悔和吝,其實是吉與兇之間的緩­沖地帶,表示出現了問題,但只要補過或若按照卦、爻辭的指示去做,就能化險為夷,否則事情就會往厲、咎與兇的方向發展。〈系辭•上〉說:“無咎者,善補過也。”所謂無咎,指的是善於補救過錯而­言,有人因而說《易經》是“補過之書”。人生變幻莫測,稍不留意則難免陷入困­境,但只要不是大過錯,註意此時此位該做之事,總有自我改善的回旋余­地。

《易經》意旨孰重孰輕,見仁見智(此成語出自〈系辭•上〉)。其實,只要用心細讀,這部經典一定能給我們­的人生帶來一些啟發。經典課堂上我常告訴學­員:從義理角度讀《易經》,最好先讀《論》《孟》《老》《莊》,這樣它就不會顯得“七零八碎”或“雜亂無章”。孔、老自《易經》汲取精華並獲得許多啟­迪,發展成儒、道二家根本而完整的哲­學。例如儒家強調真誠、中行和過而能改等,道家重視功成弗居、隨順自然與福禍相倚等,這些觀念在《易經》里原已存在。至於“樂天知命”,儒、道有不同的解釋,前者看重天命之責任,後者則標舉隨順自然之­態度。以儒、道原典為基礎去讀《易經》,必有更多的領悟。

 ??  ?? 2017 年 7 月 25日|星期二
2017 年 7 月 25日|星期二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