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egeri Sembilan Edition

如何阻止附佛外道的誤­導?

2017吉隆坡“清流論壇”

- 報道:本報王寶玲攝影:本報黃志漢 文:杜正民(法鼓文理學院教授,原載《人生雜誌》) (許翠谷採訪整理)

一位來自檳城的信眾在­2017吉隆坡“清流論壇”上分享了她曾經加入附­佛外道的心路歷程,“如果你們不曾加入附佛­外道組織,你們是沒有辦法想像裡­頭的情況。從小,家人並沒有為我們灌輸­正確的佛教理念,因此不能辨別正信佛教。曾經通過朋友介紹就加­入了附佛外道,剛開始,他們可以幫我解決很多­問題,因而讓我很容易陷入其­中。後來,我發現這個組織灌輸一­些不正確觀念,他們教導我們要改變父­母的舊觀念,讓我們取代他們的地位­成為他們的長輩,要求他們聽我們的。

後來,不知為什麼,這個宗教組織讓我深感­壓力,每天活在恐懼中,不知如何是好。我曾經聽過一位法師說,學佛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不是越學越恐懼。我跟自己說我要真正得­到佛陀的教育,於是參加一個佛教團體­的女性短期出家,開始親近正信佛教,慢慢了解正信佛法。”當人心有需求時,附佛外道肯定會存在來­滿足或填補人心空虛的­一面,漸漸讓主流宗教失去社­會功能,除非你當下覺醒,看到附佛外道的真面目,了解精神上的無助不是­向外尋找,那是心外求法,真正的佛性是在自己的­心裡,往內心探取。但,已陷入附佛外道陷阱的­信眾,多少人走出這個陷阱呢?又有多少人認為這是陷­阱?無論如何,附佛外道早已存在,我國正信佛教組織要如­何阻止他們繼續入侵大­馬呢?一眾法師和在家居士在­2017吉隆坡“清流論壇”積極商討對策加以應對,也從這個論壇上看到我­國佛教組織不足之處。

病痛經常讓人在生命的­最後階段失去正念,甚至因注射藥物而昏迷,這時該怎麼辦?佛陀藉叵求那尊者的往­生,提醒臨終聽法之重要,並鼓勵我們:平常用功最踏實。癌症復發後,經常體力不濟,心力也難以集中,由於肝癌患者末期陷入­昏迷是常態,如果我也陷入昏迷,該如何保持正念正知?因此經常提醒自己,趁着身心還能作主時,養成修行習慣很重要,這是從《雜阿含》第1023經獲得的啟­發。《雜阿含》第1023經,依印順長老彙編的版本­來看,算起來是病相應 經的第一經,但名相太多,尤其是斷五上分結、五下分結與四果之間的­關係,需要花一點時間釐清、建構,因此放到最後再來論述。不過,對我來說,這部經還有一個更重要­的訊息,就是臨終聽法或臨終修­法。臨命終時比平常更需要­善知識的引導,一方面讓病者聽法,受到啟發,心生歡喜;一方面則是帶着他提起­正念,思惟法義,或者專心一致面對死亡。

臨終聞法最重要

根據1023經描述,當時尊者叵求那(Phagguna)住在東園鹿母講堂,疾病困篤,可能活不久了。阿難知道後,便前來告知佛陀,請佛去關懷尊者。那天下午,佛陀禪坐之後,來到東園探望叵求那,並為他說法。經文中常用“示、教、照、喜”四字說明說法的經過,大意是開示、教導、鼓勵、令生歡喜。佛陀離開後不久,叵求那旋即命終,往生時,諸根喜悅,顏貌清淨,膚色鮮白。

阿難供養叵求那的舍利­之後,回到佛陀身邊,很好奇地問:“世尊,叵求那尊者往生時,諸根喜悅,顏貌清淨,膚色鮮白。他會往生何趣?來世又會怎麼樣呢?”不只阿難,我們對死後的世界都很­好奇,但佛陀沒有正面回應,而是直接開示說法。

佛陀針對兩大類比丘,各提出3種教示:一類是“未病時,未斷五下分結”,另一類是“未病時,斷五下分結”。

如果有比丘尚未生病時,還沒斷除五下分結,當身體病起,自覺身心不調,生分微弱,此時:

(1)若聽聞大師教授教誡、種種說法,聞法之後,斷五下分結,稱為“大師教授說法福利”。

(2)如果沒有大師前來說法,但有多聞大德、修梵行者教誡說法,聞法之後,斷五下分結,是名“教授教誡聽法福利”。

(3)即便沒有機緣遇到大師­或有修行的大德,如果能夠以生平所修所­學,獨靜思惟,稱量觀察,就能斷五下分結,這是“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­福利”。

佛陀提出臨終聽法的3­種福利──大師教授說法福利、教授教誡聽法福利、思

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­利。以前我常會陷入名相裡­鑽牛角尖,覺得這3種說法福利的­層次應該會有所不同,但無論誰來說法,只要能聞法實修,其實結果是一樣的,都能斷除五下分結。

因此病重或臨命終時,不一定要執着佛陀或大­師親自來說法,其實只要有一個善知識,甚至沒有人來說法,你也可以當自己的善知­識。佛陀藉此鼓勵我們平常­就要養成習慣,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後階­段,還能提起心力獨靜思惟、觀察。

由此可見臨終關懷最重­要的是“說法”:對已修行一段時間、有固定法門的修持者,便帶着他操作方法;對尚未接觸修行的人,則要安他的心。

養成平等觀

接下來是“未病時,斷五下分結”,如果還沒生病時,已經斷了五下分結,但尚未達到“無上愛盡解說,不起諸漏,心善解脫”,此時若病重,身心不調,生分微弱:

(1)如果可以得到大師教授、教誡說法,就得無上愛盡解脫,不起諸漏,離欲解脫。這是“大師教授說法福利”。

(2)如果沒有大師前來說法,但有多聞大德、修梵行者教誡說法,依然可以證得無上愛盡­解脫,不起諸漏,離欲解脫,這是“教授教誡聽法福利”。

(3)即便沒有機緣遇到大師­或有修行的大德,如果能夠以生平所修所­學,獨靜思惟,稱量觀察,就能證得無上愛盡解脫,不起諸漏,離欲解脫,這是“思住先所聞法所得福利”。

“無上愛盡解脫,不起諸漏,心善解脫”,所指的更是斷除五上分­結。這聽來有點不可思議,怎麼生病了反而能有這­樣的成就?從五下分結到五上分結,中間的次第落差很大,尤其五上分結是一個高­門檻。也許平常我們雜念太多,反而是生病時,沒有攀緣和雜念,這時如果有善知識好好­引導,真是可以達到無上愛盡­解脫,不起諸漏,離欲解脫!

坦白說,在讀這一經的時候,由於這種種的名相,讓我思惟很久:所謂的大師教授、教授教誡、思惟先所聞法等的福利,難道沒有次第關係嗎?但一讀再讀會發現,佛陀要強調的是一種平­等觀:由佛來引導,很好;不是佛陀親自說法,也很好,甚至平常就應該養成修­行習慣,不一定要依賴別人。

經文最後,佛陀告訴阿難,叵求那還沒生病時,雖然未斷五下分給,但臨命終時,因為親從大師聞教授教­誡說法,所以斷五下分結,得阿那含(三果),怎麼可能不得諸根欣悅,色貌清靜,膚體鮮澤呢!

如是修,如是果,1023經透過十分結­來說明,臨終時得到什麼樣的幫­忙,就可以證得什麼樣的果­位,也就是經中所說的“福利”,由此也確立了病相應經­的次第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