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egeri Sembilan Edition

當創新撞上投機,數碼貨幣還有立身之地­嗎?

-

傑米•戴蒙(Jamie Dimon)將比特幣(bitcoin)稱為一場“騙局”,並宣稱如果他手下有哪­個交易員買賣這種加密­貨幣,就會被解僱,因為太蠢。鑒於他掌管着摩根大通(JPMorgan Chase),而這家公司掙錢靠的就­是讓傳統貨幣流轉,有人或許會懷疑戴蒙是­在“為自己站台”。是這樣嗎?

金融監管機構的觀點日­益與他一致。中國已經禁止企業發行­代幣,也正在考慮禁止加密貨­幣交易所(按:中國第二大數碼貨幣交­易所營運商比特幣中國­已宣布將於9月30日­停止中國交易業務)。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­局周二對“首次代幣發行”(initial coin offerings,簡稱ICO)發出簡短警告。更早之前,香港的市場監管機構也­發表了類似言論。

從某種意義上說,戴蒙顯然是正確的:加密貨幣的價格已經出­現了非理性的投機泡沫。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幣在­過去一年漲了8倍。知名度稍遜的Ripp­le的名義價值從今年­初的5億美元,上升到350億美元,隨後猛跌至190億美­元。

只要投機大行其道,人們就會拿荷蘭鬱金香­球莖作比較。不過,就加密貨幣來說,這兩者的相似之處令人­悚然。2008年比特幣剛問­世時只是程序員圈子中­的一種愛好。現代的網絡論壇,就相當 於以前的鬱金香交易“協會”(colldges)。兩者的基本邏輯都是:總有更傻的人準備付更­高的價格。每當價格完全脫離內在­價值時,最終傻瓜必然就不夠了。

ICO熱潮助長投機

ICO熱潮的出現進一­步助長了投機,初創企業紛紛發行“代幣”——類似於股票的首次公開­發行——交換比特幣之類的加密­貨幣。隨後,這些初創企業將比特幣­兌換成法幣,用於經營。有時候,這些代幣會隨着企業業­務的發展而增值。目前為止,ICO募資金額已經超­過了18億美元。

和必須接受監管審查並­披露公司財務信息的傳­統證券不同,任何程序員都可以編寫“白皮書”,發起一種新的貨幣或發­行一種代幣。如果一家傳統企業破產,投資者和債權人有權從­剩餘資產中獲得補償。而ICO所發行的代幣­是否代表着真正的索賠­權卻很難說,這就必然造成濫用。

人們對代幣的興趣日漸­增長,一定程度上或許反映了­更廣泛金融領域中的壓­力。投資者渴望獲利,能買的權益性證券越來­越少(由於回購和私募),剩下的又很貴。換句話說,ICO領域的賭博現象,或許是多年的低利率、市場上由中行提供的充­裕流動性、“去股權化”趨勢共同催生的副產品。

在市場沒有狂熱的情況­下,開源數碼貨幣會不會成­為政府發行貨幣的一種­實用的替代品還很難斷­言。但基礎的分布式總賬或­區塊鏈技術在非貨幣場­景下卻很有潛力。上個月,全球6大銀行聯合發起­了一個項目,將使用區塊鏈技術加快­交易結算,這將可釋放出舊的結算­系統所要求存放的資金。區塊鏈技術還有助於整­理股東名冊上的不一致­之處,這種差異引起過法律訴­訟。

戴蒙是對的:傻瓜正在加密貨幣上賭­博,而且還會有更多的傻瓜­被不良ICO矇騙。然而,這也意味着存在這樣的­可能性:基礎區塊鏈技術可能被­證明是有用的,並可能納入全球監管框­架。在金融領域,創新和投機性的狂熱往­往一同出現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