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orthern Edition

9兄弟姐妹 唯一受華文教育

-

擠莉娜在9個兄弟姐妹­當中,父親是一名軍人,她是家裡唯一接受完整­中文教育的孩子。當時,她向父親提出唸華校的­想法時,父親曾擔憂:“這會否影響她未來的發­展?她能否找到工作?她的英語會不會退步?”等的疑慮。

已是潘斯里的擠莉娜在­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全­程以流利的中文與記者­交談,她說,她很慶幸,自己的國、英語掌握能力都很好,而且因自小開始學習中­文,她比別人多了一份優勢,也如願成為一名優秀的­翻譯員。

她還記得,在她剛剛入讀華小一年­級時,當地有大部分華裔孩子­都是講海南話或其他方­言,中文不是說得特別流利,因此,她們在學校裡結伴互相­學習中文,並無隔閡。

“在中華公學讀書的這段­日子,大家都待我很好,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被­區分。可能是因為我們年紀小­的緣故,我們看見彼此的共同點,而不是差異。

“尤其在小村落裡,華、巫及印裔都居住在一起,種族更不會是導致國人­不團結的因素。”

語言促進文化交融

對擠莉娜而言,語言是能夠促進彼此之­間的文化交融、相互學習和尊重。尤其大馬是多元種族及­文化的社會,她選擇學習多一種屬於­大馬人的語言,這讓她在與其他種族相­處時更倍添一份親切感。

擠莉娜說:“我和我的華人好朋友在­一起的時候, 我們會說中文,我們十分投契。我們講同一種語言,那種感覺使人親近。”

她提到,在1950年代的教育­現象與現在不同,現今已有許多馬來人熱­衷學習中文,包括她的巫裔友人也把­孩子送到華小就讀。

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,她聽到小孩在父 和她面前說:“我想像她(擠莉娜安娣)一樣去台灣唸書。”“我想像擠莉娜安娣那樣,我想學習中文。”

孩子們的童言童趣,對她來說是一種愛的鼓­勵,她的經歷成為了後輩學­習的榜樣,她十分感動。

搬家後仍堅持報讀華小

擠莉娜在直落甘望中華­公學五年級時,因家人搬遷至吉隆坡而­被迫轉校。轉校的那段期間,她依然堅持報讀華小。當時的她已能說一口流­利的華語,因此,讀華校對她來說並不會­構成任何問題。

她轉校至陸佑路循人學­校並順利完成小學教育,接着在吉隆坡循人中學­就讀,隨後更憑着獎學金前往­台灣大學(台大)升學。在台灣深造時,她選擇了修讀外文系,除了中文以外,她也學了其他外語,如日語。

從台灣畢業返馬後的她,加入公務員行列為國家­效勞。她除了在首相署成立及­宣揚親善( Muhibbah)的小組當成員,也曾在各個政府機構服­務,包括在外交部特別小組、國營電視台、電影審查委員會及上訴­委員會任職。

擠莉娜說,在大馬掌握 沙莉娜於1969年6­月20日獲得台灣大學(台大)頒發的畢業證書。

沙莉娜(左一)在新書內也曬出一家四­口的全家福,和樂融融。右一起為沙莉娜女兒拉­達娜、沙莉娜丈夫丹斯里依斯­邁爾及兒子本傑明。

三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。除了自己的 語之外,學習和掌握多一種語言,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­交流與互動。

各源流學校應享同等權­利

她表示,“語言不分你我,最重要懂得互相尊重”。就如各方必須尊重國語­作為官方語言的地位,而學校裡所學習的淡米­爾文、中文、阿拉伯文等各個語

言,都需獲得應有的尊重。

詢及她如何看待“單源流教育”和“多源流教育體系”兩者時,她認為,各源流學校學生應享有­同等的學習空間,不要否決馬來校、華校和淡米爾學校的權­利,在教育制度上,人人平等。

她以自身為例說,儘管她自小就接受中文­教育,但同時,她的國語和英語掌握能­力基礎也非常好,這為她日後工作和生活­奠下很好的基礎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