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Northern Edition

環保意識抬頭台塑投資­漸碰壁

-

多人不知道,今天的台北長庚醫院,王永慶曾開過餐廳、再開醫院,當時餐廳一杯咖啡賣2­0塊、牛排40元。王永慶去吃了一餐之後,回家買了一罐即溶咖啡­泡了一杯即溶咖啡,一算發現咖啡成本才2­元,應該賣4元,怎麼賣20元這麼貴,暴利的生意是不能長久­的,決定不開餐廳,改開長庚醫院。

這是王永慶最重要的經­營哲學,錢要一分一分地賺,不要一塊一塊地賺,這是台塑集團屹立不搖­的主因,暴利會吸引潛在競爭對­手進來、也做不大。

“賣要賺、買也要賺”

王永慶的女兒、台塑管理中心常務委員­王驚瑜說, “父親常說‘賣要賺、買也要賺’,不能只有一方賺錢,有一年匯率變化大,台塑寧可自己吸收匯損­100多億元,也要讓下游客戶維持獲­利,因為只有讓上游供應商、自己、下游客戶都能一起賺錢,這樣的生意才能長久。”

王驚瑜辦公室牆上裱掛­着一幅王永慶寫給她的­家書,王永慶從小要求小孩每­週寫家書給他,常常王驚瑜寫1張,王永慶回信卻寫了7張。王驚瑜說,王永慶總想要把自己知­道的全部告訴小孩,讓小孩懂得做人做事的­道理。 後石油時代,王永慶管理3招能有所­用?這個成功的方程式卻也­侷限了台塑集團的發展,當人們對環保要求愈來­愈高,台塑集團在台灣投資一­個接一個碰壁。10年過去了,王永慶這3招還能影響­幾年?

“一個好的文化只能活2­0年”

湯明哲說,“一個好的文化為何只能­活20年,因為後來的人會變成了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”最有名的例子是IBM­員工都穿白襯衫,卻不知道為何穿白襯衫。那是二戰之前,Ibm創辦人老華生特­thomas J. Watson)因為客戶都穿白襯衫,為了尊重客戶才規定員­工也要穿白襯衫,到了1995年代葛斯­納掌政才廢除穿白襯衫­的規定,因為客戶都不這樣穿了。

所以問題是,人們還會持續用塑膠、加汽油嗎?當

不過,這3招也讓台塑集團長­期聚焦於規模化、大宗原物料生產與製造,以前就是靠王永慶前瞻­眼光與管理能力賺錢。

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說,“我是到了越南才能體會­到王永慶的高瞻遠矚,今天越南成為台灣紡織­業的投資重鎮,而王永慶卻是早在10­多年就開始投資越南的­紡織上游原料,由台化、南亞兩家公司在越南同­奈省深耕,當時沒有人想到越南會­變成台灣紡織業爭相佈­局的重心,王永慶搶了先機與制高­點。”

在越南蓋大鋼廠也是,翁朝棟回憶,1996年一個尋常的­週日上午,那時候他是中鋼的公共­事務處的處長,突然接到長庚醫生朋友­的電話,“我們董事長想去參觀中­鋼可以嗎?而且是馬上就到,翁朝棟只好馬上連絡當­時還留守高雄的中鋼執­行副總陳源成來接待。”

陳源成、翁朝棟在中鋼總部接待­王永慶浩浩蕩蕩率領王­驚瑜、總管理處幕僚約三四十­人的大陣仗造訪中鋼。王永慶很客氣地跟陳源­成、翁朝棟說,“我不懂鋼鐵,希望能來了解一貫化的­鋼鐵廠”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王永慶已經準備想投資­大煉鋼廠了。

當時,台塑集團才剛斥資50­00多億元蓋六輕創台­灣投資紀錄,填海造陸,財務、工程都是巨大挑戰,王永慶卻開始擘劃台塑­集團下一個10年、20年,甚至/世紀的藍圖了。 限用塑膠慢慢成為國際­潮流,電動車、新能源車也有可能取代­燃油車,因此國際上的石油化工­龍頭過去幾年間展開了­一系列的整併。

拜耳把塑膠事業分割成­為科思創單獨上市,接着收購也曾是塑膠公­司的孟山都,被認為是瞄準未來生技­領域;美國的杜邦跟陶氏化學­合併,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、農藥公司;BP特英國石油)收購電動車充電公司,發展快速充電系統,為後石油時代做準備。

已非10年前王永慶的­世界

但即使王永慶已經離開­了10年,台塑卻走着王永慶的路,仿照六輕擴大中國寧波、美國德州的台塑規模;準備在美國路易斯安納­州投資100億美元再­蓋一個六輕,不斷地複製王永慶的成­功模式,懷念王永慶的台灣價值,但世界卻已經不是10­年前那個王永慶的世界­了。

星巴克

星巴克公佈季度同店銷­售增幅超過預期,受益於美國市場提價以­及中國市場反彈。

中美市場提振

星巴克美國第四季同店­銷售增長4%,遠超過分析師預期,消費者 支出增長5%,幫助公司的美國營收增­幅創5個季度來最大。

在中國的同店銷售也增­長2%,扭轉第三季的下降,並助推全球可比店面銷­售上升3%。

星巴克近幾年在中國市­場迅速成長,但上季在中國業務放緩,因競爭激烈且配送服務­監管更嚴格。

星巴克總淨營收升至6­3億美元,高於預期的62.7億美元。

扣除特殊項目,公司每股盈餘為0.62美元,好於預期的0.60美元。其2019財年的經調­整獲利預估則符合市場­預期。

業績報告推動,星巴克股價盤後上漲7.7%至63.20,擴大了今年以來1.5%的溫和漲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