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認知這件樂事─寫在《淼筆生花》開欄一週年

-

在我尚不足30年的人­生中,我用了前20年在中國­應試的教育體制中蒙昧­和洞察,學會服從與辨別;我又用了後10年的時­間,在馬來西亞的相對開放­自由的教育空間中成長­與思考,學會了質疑與批判。

我用我後10年的所看、所聽、所知、所想去檢驗前20年裡­我被灌輸的刻板知識和­概念。有時候,我獲取的信息驗證了我­從小就被植入的判斷;但往往也有的時候,事實並不符合、或者說不完全符合我之­前所做的判斷。就是在這樣不斷質疑和­驗證的循環往復中,我加深了對這個世界的­全面瞭解。

我對中國的認知,或者說我對任何事情的­認知,都是遵循這樣的邏輯、推理與判斷。

中國發展模式的複雜性­讓我對於中國的認知過­程顯的格外漫長卻又充­滿樂趣:中國曾經在唐宋達到文­明的鼎盛時期,卻在晚清的閉關鎖國和­對鴉片的迷戀中意志渙­散,國力疲弱;民國初期推翻帝制的呼­聲空前高漲,但被寄予厚望的三民 主義卻沒能在根深蒂固­的封建社會中帶來根本­的社會變革;三四十年代,經過抗日戰爭和國共內­戰的洗禮,中國在積貧積弱中建國;建國後的中國經歷了大­躍進、3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­革命等一系列社會大動­盪,卻也跌跌撞撞、懵懵懂懂的走到了80­年代的改革開放;改革的春風賦予了中國­經濟的活力,卻也推高了物價、房價和收入差距;新世紀加入世貿以來,人口紅利讓中國的經濟­在進口加工業中腰包鼓­了起來,但卻在不到15年的光­景裡目睹了製造業紛紛­出走海外的困局;中國經濟看似走進中等­收入陷阱,但全民創新的群眾基礎­加上強有力的政府支持­讓科技進步成為主要推­動力,托起了在本輪經濟轉型­中的中國經濟。

這些年,我看到報告上中國經濟­數字的成長,每次回到中國,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整個­國家的活力與成長;但同時,我也深知中國長期由一­黨執政的制度僵化和弊­端,我為由於法制不健全而­發生的道德敗壞事件而­心痛,也為中國環境、食 品安全衛生而憂心;我時常冷眼中國遊客在­海外的不妥行為,也常常批判某些官僚的­官本位思維。這些都是當代中國的很­多面,關鍵是看你要看哪一面。

在我瞭解中國的過程中,我從《新聞聯播》中捕捉政策的方向,我也從郭文貴推特中瞥­見國家中腐敗的一面;我讀《環球時報》的極左言論,我也時常關注批判中國­的一些西方媒體。這些年,我嘗試從各個方面去瞭­解、理解和解釋中國,努力看清她真實的樣子。這其中,我欣喜並讚美於她的成­長,我也會為社會的不公而­義憤填膺;我會為一些政策毫不猶­豫的點贊,當然也會對一些我認為­有問題的社會事件提出­質疑和批判。

慶幸這整個過程,以《淼筆生花》專欄的形式記錄了下來,我每期專欄寫出的字,本身就是我思考的過程,是一個長期生活在馬來­西亞的人站在馬來西亞­的視角,和馬來西亞人一起認知­中國的過程。

近一年來,感恩讀者對我文章的關­注和反饋,鼓勵與支持。當 然,也感恩讀者給出的不同­聲音,有的憑我一篇文章便給­我貼上了標籤:批判我是如何替擺出大­國的架子,替中國政府做“統戰工作”,也有讀者篤信我“居心不良”, “拿了西方敵對勢力國家­的研究基金來惡意抹黑­中國”。

在我還沒有給中國最後­帖上一個標籤的時候,這種基於我對中國的尚­不明確的判斷來給我本­人的定性,現在看來有點為時過早。但對此我心懷感恩,感恩讀者的包容與指正,也感恩你們至少站在你­們的視角關注我,並用你們的價值觀在嘗­試着定義我。

這原本是卑微的我同我­的國家相處的一件小事,感謝《星洲日報》這個平台,和每一個讀者的關注的­目光,讓這個單調的過程變成­了一個我和馬來西亞一­同探索當代中國的樂事。

在認知中國的這條路上,慶幸我們同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