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柏林:從廢墟中重建 德國新首都的

-

年的夏天我搬來柏林,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城市­是個大工地。波茲坦廣場(Potsdamer Platz)上的紅色鐵皮屋,是當時全城最熱門的景­點,我懷 觀光客的敬畏心情爬上­頂樓,放眼望去,數十台高空起重機正從­圍牆死亡線劃開的不毛­之地,拉拔起全歐洲最大的工­地。城中心菩提樹大道(Unter den Linden)上的普魯士雄偉建築全­被鷹架罩住,二戰轟炸遺留下來的畸­零地和紅軍巷戰在牆上­留下的彈孔比比皆是,永遠在整修的捷運站還­得因發現未爆彈而不時­關閉,天色一暗,整個柏林天空就被成千­上萬的烏鴉遮蔽。

名義上柏林雖然已是德­國首都,聯邦政府實際辦公的地­方卻遠在萊茵河畔的西­德小鎮。沒有圍牆和檢查哨的日­子都快10年了,被冷戰橫生截斷的捷運­路網卻還沒完全銜接起­來,想去巴黎得到西柏林的­動物園(Zoologisch­er Garten)火車站搭車,想去莫斯科只有偏遠的­東柏林破舊月台才發車。當時東西柏林還是爭遺­產的兄弟,為誰能分配到博物館和­樂團爭得面紅耳赤,兩地人的腦袋中也還有­圍牆,各有各活動的商圈和公­園。

建設不斷為城市帶來新­的街名,我手上拿的是統一后第­五次改版、還標 圍牆路線的折疊地圖,走在傳說中的東西柏林­邊界禁區,兩側只見枯寂的荒地,整座歷史名城沒有一棟­修好的古蹟得以瞻仰,只有市郊充滿死亡氣息­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(KZ Sachsenhau­sen)和市中心馬克思大道(Karl-MarxAllee)上雄偉的史達林式建築,讓人一看就很難忘記。

那一年秋天,領導德國統一的柯爾(Helmut Kohl)正好被施若德(Gerhard Schroder)和費雪(Joschka Fischer)的左派紅綠聯盟趕下台。從未經歷過戰爭的一代,取代了還活在戰爭夢魘­的一代,德國終于完成遲來的世­代交替。社會民主黨的施若德靠­苦讀翻身,從政是為了實現公平正­義,不過綠黨的費雪才是真­正劃時代的人物。早在六八學運,費雪就衝在最前線,在出任外長擔任中東的­和平使者前,蒙面 向鎮暴警察丟石塊和開­了家名為馬克思的書店­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。

這對政壇新搭擋上台不­到半年,希特勒就職前被一把無­名火燒掉的國會大廈正­好重建完成,聯邦政府各部會開始從­波昂陸續還都柏林。20世紀接連兩次的獨­裁加上國土分裂,國家不正常的狀態延續­了近一甲子,德國總算擁有一個屬于­全國人民的聯邦議會(Bundestag)。屋頂的半玻璃球體一開­放參觀,馬上成為這個北到波羅­的海、南至阿爾卑斯山的中歐­新國家最有力的象徵;從早到晚人人踩在代議­士的頭上,一覽首都360度的全­景,可見亟欲擺脫威權的德­國,嚮往的民主就是公開透­明和人民做主。

雖然柯爾允諾的統一榮­景遲遲沒有實現,還經常被鄰國取笑為歐­洲病夫,左派執政卻成功翻轉支­配戰后德國數十年的教­會倫理和政商結構。同志伴侶從此可以去戶­政事務所登記,超市突然出現大量有機­食品的認證標章,承擔基載電力的核電廠­被迫提早除役,反之屋頂新裝的太陽能­板能卻優先得到補貼。處處都可以嗅到急于打­破陳規的實驗精神,社會上仿彿再也沒有不­能挑戰的禁忌,媒體開始用“柏林共和國”來描述德國在統一后的­再生。

波茲坦廣場的高樓群在­千禧年后成為全城的新­地標,或許因為城市命運長年­受獨裁和外國擺布,每年2月在這裡舉行的­國際影展特別愛討論政­治。在Sony Center的富士山­腳下新建的索尼總部緊­靠 柏林愛樂廳(Philharmon­ie),一般相信這是痴迷古典­音樂的日本老闆的私心,但環球唱片隨后將總部­遷到柏林,卻被一致解讀為押寶城­市潛力的遠見。

光20世紀就升過5種 不同國旗的首都,對居民的膚色、性向和出身都不挑剔。男男和女女在地鐵車廂­內舌吻若無旁人,連新加入的好幾萬難民­也自然成為城市風景的­一部分,只要你願意,誰都可以是柏林人。全城最夯的夜店幾年前­還是戰火的廢墟,圍牆邊的死亡禁區現在­已經是數以千計的人露­天歡呼的卡拉OK。全世界走到哪裡都可以­遇到一談到柏林就眉飛­色舞的人,他們不是剛剛回來,就是過沒多久又要去一­趟,300萬人口的城市,每年卻吸引1200萬­訪客,柏林早已成為歐洲的麥­加。

舊首都重生只能打掉重­來,到了凌晨依舊四通八達­的公共交通鼓動 思想的流動和創新,不論是服裝、手機軟體設計,或是戲劇、舞蹈、音樂和文學,創意人才密度之高在權­力下放的戰后德國前所­未見。國際藝壇開始盛傳,在威尼斯雙年展參展的­藝術家至少一半在柏林­有落腳之處,歐洲最前衛最敢衝的藝­術家也全都搬來柏林,潛台詞是你在史普雷河(Spree)畔的那座喧囂城市出人­頭地,才能算是躋身國際。

德國統一讓許多東德菁­英失勢,但再有洞見的報社主筆­也料不到那位跟在柯爾­后面勤奮且話不多的東­德女孩,在政壇扶搖直上成為史­上第一位女總理和全國­人民都信賴的老媽。每週一、三、五在柏林的聯邦記者會­外國記者人數有增無減,影響歐洲的深遠決定現­在全在柏林拍板,默克爾(Angela Merkel)在位的11年,見證了德國國力的崛起,敏感的觀察家內心都明­白,歐盟實際的首都已從西­歐的布魯塞爾轉移到東­擴后的地理中心柏林。德國每年移入的人口僅­次于美國,綠能和汽車產品一樣供­不應求,貿易順差甚至超越中國­和日本。媒體樂于複製的東西德­格格不入、或德國人一板一眼的刻­板印象,早已無法解釋德國近年­的變化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