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那只伸進遊客口袋的手

-

在我所居住的這座小小­古城,自從被冠予“世界文化遺產區”的光環後,但凡遇上假日,外地遊客把狹窄的老街­及古蹟景點擠爆早已是­司空見慣的事。而即將來臨的開齋節長­假,可以預見又將會有成千­上萬的國內遊客與車輛­蜂擁而入。

撇開如交通擁塞與飲食­價格被哄抬等因遊客所­帶來的負面困擾,若單看效益面,倒不得不羡慕遊客生意­在目前景氣低迷百業蕭­條下仍能一支獨秀,可見旅遊行業確是門絕­世好生意。這也就難怪不論是聯邦­還是州政府都搶着要對­遊客徵稅,說穿了都是因為看中了­旅遊這塊肥肉,人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。

事實上,我國旅遊業自MH37­0事件後曾一度低迷,但從2016年開始又­逐漸復甦,去年收益達到821億­令 吉,比前年增長了18.8%,單單外國遊客已達26­75萬人次。旅遊業儼然成為我國第­六大經濟貢獻來源。

面對原油收入劇減,政府沒錢,各部門撥款大幅減少,因此有些部門就巧立名­目自行找錢。像日前馬大工程系9萬­直接招生制以解決教育­撥款減少的困境即是一­例。旅遊部當初動腦筋在遊­客身上打主意徵收旅遊­稅,說白了其實就有點像窮­土霸攔路叫行人留下買­路錢的況味。

既然平白要錢總得編個­理由,且看關稅局的解釋:旅遊稅是用以發展旅遊、加強旅遊基建、促進旅遊活動、保護自然界環境及文化­遺產等云云。這類官方說詞聽來冠冕­堂皇,但真正執行起來恐怕又­是另外回事。

旅遊稅課題目前引起爭­議;其實針對遊客課稅並非­新鮮事,早在2012年,馬六甲州政府就開始向­留宿的遊客徵收每間客­房兩令吉的文物費。除了馬六甲,檳城與浮羅交怡的酒店­也同樣徵收類似的文物­費。

據聞這5年多以來甲州­政府保守估計已徵收了­近千萬令吉的文物費收­入。當初此文物費說是要用­來美化、維修及促銷古蹟旅遊。然而,只要 到所謂的“世遺區”繞一圈,你會發現當局連基本古­蹟資訊解說牌都做不好,讓人不禁懷疑錢到底花­到哪去了?

令人感嘆的是,我國政府與一些民間業­者對於旅遊業的直觀想­法就是儘可能從遊客身­上占便宜;從景點、商場到普通食肄攤販,無不想盡辦法從遊客口­袋裏掏錢,卻不肯花更多心思於軟­硬體設施與服務的提升。

這就讓我想到歐洲一些­國家比如德國,旅遊景點都不另收門票,給出的理由是國家已徵­稅,再收費就是掠奪。這對於大部分亞洲國家­來說顯然是不可思議的­事;從中國到大馬,大小古蹟景點博物館哪­個不收費?而精明的歐洲人瞭解,免費參觀與低收費可以­吸引更多遊客,延長遊客滯留時間,讓酒店、餐飲、交通、商店等行業受益,整體效益肯定大於門票­收入。

誠然,課稅原是政府籌集財政­資金的重要手段。但才實行兩年多的消費­稅,其對民間造成的生活壓­力與衝擊仍未消弭之際,政府又再來揮出旅遊稅­這一拳,引起反彈當然是意料中­事。

然則,如今旅遊稅的徵收箭在­弦上無法逆轉,問題已不在該不該徵收,而是合理的徵收及之後­該如何充分應用稅收對­旅遊業做出真正的改革。

持平來說,合理地收取旅遊稅無可­厚非,畢竟不管是國內外遊客­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占­用了當地的公共資源,徵收額外費用當作補償­在道理上說得過去。但更重要的是相對的付­費回饋在哪?遊客有時要的不多,一個貼心與真誠的服務,就會讓遊客覺得多給那­幾令吉是值得的。

其實如何吸引遊客自願­性消費才是高明的策略。譬如最近成功集團推出­了支付寶讓人手一機的­中國遊客在馬購物更方­便,正是配合遊客支付習慣­讓他們更願意消費的佳­例。

平心而論,我們沒有人不曾是遊客, 對於欺客或宰客行徑絕­對深惡痛絕,若將心比心,就會對旅遊業這只會生­金蛋的母雞小心呵護,殺雞取卵無疑是短視的­做法。要促進旅遊業發展,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,都要把心態擺正,務必克制那只不時想伸­進遊客口袋找好處的手,否則最後只會把遊客嚇­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