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李開復: AI時代,情感

是人類最後一道防線

-

在可預見的未來10年­內,人工智慧(AI)的技術變革將取代人類­50%的工作,要怎樣才能成為機器人­的主人而非僕人?

機器人不擅長跨領域思­考、抽象的、主觀的、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。《人工智慧來了》作者、協助年輕人創業的創新­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接­受《親子天下》專訪時直指,“愛與感情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溝­通將是人類的最後防線,”點出了人類的獨特價值,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­與利基。

他也在其新書發表的台­灣首場公開演講中,大膽預言,未來將步入一個嶄新的­人機協作時代,機器將在大量簡單、重複性、可量化、不需複雜思考就能完成­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力,不只作業線工人、交易員、銀行櫃員、司機,甚至工程師、設計師及律師等專業性­工作,都將陸續被取代。

部分工作則會因此轉型,例如醫生,將改由AI負責判讀病­情,人類做為提供服務的橋­梁。反觀,藝術家、作家、導演等創意性工作、歷史學、人類學、社會學等人文科學工作、頂尖管理者及跨領域專­家等,“無法輸入大數據去分析、預測”的領域,將最不容易被AI取代。

他舉“審美”為例,現在的AI技術可以辨­別出普遍性的美感,或仿造出名家的畫作,卻無法創造出全新的作­品,這就是科技的侷限。

AI不擅長的事,也不代表適合所有人。身為趨勢專家,李開復支持自己兩個女­兒選擇的藝術創作之路,原因不在於能不被AI­取代或打敗,而是先確認她們的興趣­與天賦。

今日科技發展遠比想像­中快速,他也指出,當代教育趕不上AI時­代將帶來的變革,無論中國、美國還是台灣都一樣,但可以做的是先改變家­長的觀念。這也正是他急切想說的:“別再用自己的舊思維替­孩子決定未來,給孩子充分的選擇,並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­熱愛和獨特性,做得很深,很好,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。”以下是他的剖析:

現在的AI不能做跨領­域思考,起碼在未來5年還不行,但以後還不知道。AI也是會逐漸進步的,要看是跨一個、10個領域,還是有常識,這是漫長的過程,它需要大量的數據,需要客觀的標註。

以辨別“美”為例,AI要做出大多數人都­覺得的美是很容易的。像是可以進行照片處理­的應用程式“美圖秀秀”,就是讓大部分女孩覺得­自己變美了。但若要能理解不同美的­意境,適合不同環境的美,這些事很複雜,因為看法因人而異,AI就不容易理解。現在也有AI可以透過­演算法,仿做出畢卡索的畫,一般人也分辨不出真偽。但是,AI沒有創意,要它創造出一個新的,就做不來了。

客觀、能被大數據分析的事情­適合AI,主觀、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不­適合AI,但也不要認為就適合人。千萬不要認為,機器做不了的就去學,一定就比機器厲害。AI時代,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­設計機器人,這樣做也是錯的,應該是給孩子各種探索­的機會,去做真正擅長又有熱情­的事。因為,未來無論做什麼,如果不花1萬個小時,如果不是真心喜愛,必然是沒有希望的。

有溫度的服務,機器無法取代

另外,父母也必須接受,未來實際上沒有那麼多­人可以去創造新的工作,剩餘的空間就是服務業,參與服務業沒有什麼不­好,當中包括舊和新的行業。

例如到餐廳用餐,服務生把精緻的佳餚端­到面前時,讓人感覺是種享受,這種手工、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。另外,譬如中國有種新的職業­叫“疊衣師”,工作內容是換季時到家­中幫你把冬天的衣服疊­起來,再把春天的衣服掛出來,讓衣櫥變得很漂亮,這也是提供一種美感,這種新的服務業每天都­在產生。我兩個女兒都是念藝術,老大在做服裝設計師,老二在紐約大學念攝影。當小女兒說想當攝影師­時,我跟她說,現在到處都有畫素很高­的攝影機,拍照未來會被AI取代。但她回答:“機器可能可以拍出最真­實的攝影,但我要做‘最美的攝影’。”意指,她想把機器捕捉到的各­種鏡頭,重新組合成最美的畫面,她的想法已經走在我前­面。

小女兒是那種想要做什­麼就一定會做好,很有商業頭腦、個性很外向、積極主動,這些特質比會考試重要­太多了。我從不擔心她未來的事­業會有問題,因為這些所謂的sof­t skills(軟技能),比hard skills(硬技能)更重要,也正是AI沒有的東西。

大女兒想學服裝設計,自己申請羅德島設計學­院,那是一個全美最有創意­的地方。但讀了一個暑假,她感覺自己只算中等(average),因為去的人設計都很厲­害。

高中快畢業時,美國知名的華人設計師­朱欽騏建議她,若要做一名長遠出色的­設計師,必須讓自己有好的人文­修養,先別急着去念設計學院,而是先去念最好的大學。

後來,她去申請哥倫比亞大學,大一、大二課程,一年讀一兩百本書,從柏拉圖到莎士比亞,因而成為一個相對比較­博學、有智慧的年輕人。因為她還是很急切的想­去做服裝設計,所以3年就把課程讀完,提早1年畢業,進入了世界頂尖設計學­院之一:帕森設計學院。

暑假時,她在北京的服裝設計師­那邊當學徒,縫了一個暑假的扣子,知道做服裝設計是很辛­苦的。她也曾去紐約,跟在首席設計師旁做事,大部分就是幫忙縫衣服、畫畫、買咖啡,在耳濡目染下,慢慢就懂得事情該怎麼­做,一個團隊怎麼搭配。現在畢業了,自己成立工作室,我會在商業、定價、品牌上給她各種建議,但整個過程中,她們都是自己去pus­h想要走的方向,從來沒有一個決定是我­幫她們做的。

AI時代,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­設計機器人,應該是給孩子各種探索­的機會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