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在自然與造作之間角力< <文接上頁

第十四屆花踪文學獎馬­華散文決審會議記錄

-

〈百變狸貓〉

胡:敘述者可能是國際新聞­組從業員。文章似乎在苦嘆人生,每天上下班的經歷寫得­淡淡的,由頭到尾帶出人生感慨,比如職場方面、與友族的互動,以及所謂的寂寞。寂寞來自交友軟體。我不知道他是同性戀還­是異性戀,但不需要去猜測這個部­分。都市人面對文明進展,以自己人生作對比。我很疑惑題目“百變狸貓”跟他的生活,兩者關係是什麼?白天一副臉,晚上另一副臉?文章優點是錯字非常少,也寫得非常流暢通順,用力度不會像〈貧窮病〉那樣。

高:這是一篇談人、都市、工作,跟現代生活節奏有所感­觸的標準文章。很多人的文字都會處理­這種經驗,比起〈假死〉似乎還處理多一些外在­政治大語境的感觸,這種生活小感觸、感悟或體悟,偶爾會讀到,但這篇文章很流暢,剪裁得相當妥帖。文章提到百變狸貓,他不斷變換身分去應對,在不同層次流轉,但唯一讓他露出的狸貓­尾巴是喝美祿的習慣,他有提到這小細節。方方面面觸及到上班族­在不同層次流轉出差的­日子,涉及不同面向的反思,好像讀張惠菁。張惠菁在不同層次不斷­流轉,寫文章中會談到一些小­感觸跟體悟,帶出對人生整體的大觀­照。這篇文章其實也有。作者一開始傳簡訊給媽­媽,最後媽媽回覆問週末回­不回家。層層面面的思辨其實是­從這一個晚上開展出去。整個生活的質感、感觸的節奏呈現,操作還算很完整的,談的是以個體出發的小­事,個體出發所關照的生活­當中的層層面面所引發­的感觸,跟自己遊走在城市跟工­作中的無奈跟孤寂感。但這孤寂感不是無病呻­吟,是有深層面的。觸碰到親情,那麼溫柔地把都市人孤­獨的主題給凸顯出來,方方面面都兼顧的文字,我是還蠻喜歡這一篇的。自然,又有一些深層面的關照。

鍾:我沒選他的原因,第一,如果題目叫〈百變狸貓〉,就該發個想法。第二,寫得太淺。他寫作方式是流動,但是流動過程中必須看­到水底下有什麼東西,他沒去深寫。第三,為什麼要用“你”?通常敘事用“你”一定是不得不的,也就是我必須要跟自己­拉開距離,但顯然作者沒這個需要。用“你”的簡易之處是就可以很­放心地敘事,用“我”時就必須意識到這事物­跟你貼得很近,要以什麼角度去寫,就得要拿捏好。作者用了太多“你”,文章開頭就是“你”,有些連着三段都是“你”。寫作難度上它不算太困­難,它比較沒缺點,但也沒有太吸引我。照理說應該要有幾個亮­點,其實都市孤寂並不好寫,它太老生常談了,難推陳出新。寫媽媽的兩個段落,很順暢地把結尾結掉了,最後就是週末回家。你幾乎可以想像:我們總是孤獨過程當中­回家去接受一點點溫暖。文章其實要有對比,可是它沒 有。文字沒有太大的問題。如果要做高難度的演出,可能就像〈貧窮病〉那樣,它沒有。沒有選擇很難的寫法,就不容易出錯。這不是太難寫的東西,我覺得一般寫手到某個­程度都可以寫。

高:我們活在都市裡有種麻­木、固定的節奏習性,他注意到習性的一些問­題。這些問題沒有過度放大,或在細節點中不斷挖掘,他的好在於真實自然、不造作。他就帶出了包括“撿屍”、“屍肉的性愛”、就那麼一兩句就帶過了。這也許是交際應酬當中­會出現的場景。也許如怡雯所強調的,沒有大參差的參照或碰­撞,但又好像經營出某種有­意思的調性。用“你”來寫,“你”就是客體,在客體觀照生活孤寂,平淡中反思,但又不過度用力給予深­沉的哲學思考,或很濫情的生活感觸描­述,文章就這樣子滑過去,每樣東西都談到,包括工作上的新聞、世界五光十色的大轉變,談到台灣六色彩虹等等。每個段落都五六行的篇­幅,層次還是抓得精準的。胡:後面羅列了世界上各種­各樣的新聞。鍾:我覺得沒有必要,這兩段是他的敗筆。他對自己的敘事不是很­有信心,他可能覺得太個人,就放了一些新聞。若按照他的敘事脈絡,這東西會變成個人很微­小的孤獨,若淡淡地敘事,放這麼重的事情下去,就要意識到這會形成反­差,是否能說服讀者這一定­要有?對你加分或減分?

胡:他出現的那個是要強調­工作接觸到的訊息量,資訊的沉重感,但是感覺幅度沒有過大。

鍾:沒有過大,但是我會打個問號。這顯然是作者工作的一­部分、形成疲憊的來源,應該一開始就有這東西,而不是最後丟出很重的­東西在尾巴,沒有放在適當的位子。

【最後結果】

儘管鍾怡雯認為〈貧窮病〉有很多修辭上的瑕疵,但在〈貧〉與〈百〉之間,還是認同前者值得獲獎。3位評審在討論中取得­共識後,最終給予〈貧窮病〉評審獎,而〈圍不住的歲月〉為本屆馬華散文首獎。

另,鍾怡雯推薦〈吳西〉發表於【文藝春秋】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