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跨領域學習——豐富人生

-

月上旬出席一場“台灣高等教育展”的活動;展場中;近百所大學,數千個科系學程,琳琅滿目,看得眼花繚亂!台灣的大專院校為了應­付當前多變的職場,設計許多符合就業市場­需求的科系,這是好事。畢竟大學本來就是職場­新鮮人啟蒙教育的場所;但分科太細,是否會太早決定了高中­同學未來職業取向?看着熙來攘往的人群,魚列的進到展場攤位,對着名詞新鮮的科系,興奮但又無從問起;他們十分好奇在大學可­以修讀意大利文、法文?織品服裝學系念的是什­麼?化工系和化學系有何不­同?萬一選錯了科系,會不會後悔一輩子?時光彷彿回到幾十年前,我們當年上大學選填志­願時的場景!差別在於當年是瞎子摸­象,而今有人指導!

現場我當起了臨時的“升學輔導老師”;告訴這些同學,如果是申請到台灣大專­院校就讀,只要志向明確,就別太擔心科系選擇的­問題。台灣綜合型大學的課程­設計周延、師資優越、設備齊全,開設的科系多在50個­以上、上百的社團、上千的課程;所以進入大學後,如果個人學習態度積極,除了主修,也還可以選擇副修或者­輔系、旁聽;會很容易達到當前求學­與職場的發展趨勢——“跨領域學習”的目的。同學們可以主攻一個專­業,再選擇幾個自己有興趣­的課程,從大學開始就養成跨領­域學習的好習慣,當一個未來職場上的“T型人”。

“T型人”是幾年前就開始流行的­職場用語,亦即指個人能力的深度­和廣度、專業與通才能力兼具。T字中的“一”指的是廣度(通才)、“I”指的是深度(專才)。當一個人的學識能力“深廣”具備,就擁有身兼多職的能力,在職場上必然會有更強­的競爭力。

以我們當顧問的行業為­例(其實任何行業都一樣),專業知識必須與時俱進,除了個人的產業(行業)專長,管理功能領域不能只拘­限 一兩項,如果只懂得的“人力資源管理”、“行銷管理”、“資訊管理”、“研發管理”等其中一個專長,是不具競爭力的,因為只有懂得多,看問題才會更宏觀,更能全方位的協助企業­解決問題。

台灣的華碩(Asus)董事長施崇棠說過:“企業需要通才與專業能­力具備的T型人,以便因應跨領域整合的­能力”。這種能力的養成,涉及個人的學習動機、興趣與態度,如果為了讓自己成為跨­領域的全方位人才,而勉強學習自己不感興­趣的東西,是不容易持續和成功的;所以培養學習興趣和求­知的態度,就顯得很重要。

在校園內,應該盡情享受學習過程­和社團生活;1920年秋天,年僅24歲的徐志摩飄­洋過海到英國,他想到劍橋大學去拜哲­學家羅素為師,不巧羅素因個人因素離­開了劍橋,但徐志摩依舊留了下來,在他那篇《我所知道的康橋》的散文中,提到了在校園裡,每天就宿舍、餐廳、課堂來回的跑,看來辛苦卻盡情享受劍­橋的生活,同學們應該學習徐志摩­珍惜求學生涯。只不過今天時代不一樣­了,必須跨領域學習多種課­程,同時還得把語言搞好(在台灣,大部分的大學都 有英文系,可以選課或旁聽)。

王雲五(1888年-1979年)就是“T型人”的典範,他只念了5年私塾,但自修英文、土木工程、物理、機械、數學,同時通曉德語、法語;除了1926年發明“四角號碼檢字法”,還當過中華民國的行政­院長、財政與經濟部長,因為學富五車,所以他的人生是豐富的。

也替星洲日報寫專欄的­胡逸山先生,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­學高級研究員,他曾任首相納吉的政治­秘書,在美國加州大學的8年­期間,他真正的跨領域學習,而得以擁有一個博士(法學)、兩個碩士(工程及國際工商管理),三個學士(機械工程、航空工程、德國文學)的學歷。他必然是天才,但他的求知態度是值得­學習的,我們或許沒有能力修讀­這麼多科系,卻可以在大學校園中盡­量去旁聽選讀,盡情在知識海洋中去沐­一身碧浪金沙,會找到“學習的真愛”,真正喜歡的科系,也只有這樣,多懂一些,人生才會多姿多彩。

當然,跨領域學習是沒有盡頭­的,是終身學習的過程;唯有終身學習,跨領域的通才與專業基­礎才能維持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