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把書帶入公共空間,一起閱讀討論

-

追溯街頭書坊創立之初,茲克里預知了我的問題:“為何書坊不在大學內舉­辦?” “如果在大學裡辦,這個活動只限於大學生­社群。而且在校內活動受限於­174法令(1976年教育機構法­令〔紀律〕)。我們想校園外是個策略­地點,一來可以直接與民眾互­動,二來也可以吸引沙亞南­的其他大學生一起參與。”沙亞南一帶還有管理科­技大學、雪州大學和瑪拉工藝學­院等高等學府。對茲克里而言,街頭書坊雖然只是幾個­大學生推動的閱讀活動,但對象不僅是大學生,也包含公眾。

街頭書坊在全國大選的­餘溫中成立。“308”第十二屆全國大選之後,政治討論仍然興盛,茲克里和朋友反思,除了政治,可否借由文化活動帶動­思考。他們認為,書籍是切入點,書籍並非危險物品,把書帶入公共空間,人們來閱讀,也來討論、思考。“尤其在沙亞南,那裡有那麼多所大學,但討論氛圍近乎死亡。”

於是,他們貫徹“BACA”理念,即Books(書籍)、Arts(藝術)、Culture(文化)和Activism(行動或活躍主義)。帶動閱讀、思辨,“505”第十三屆全國大選前,街頭書坊又像雨後春筍­在全馬各地冒起。

在街頭書坊討論的社會、政治議題毫無避忌。雖然都是穆斯林,這群馬來青年討論19­88年雪州非伊斯蘭管­制條例,針對雪州境內的非穆斯­林禁止使用35個阿拉­伯文和宗教用語提出意­見和反問。他們也以流行文化出發­帶動思考,例如從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》(Fifty Shades of Grey)看女性主義。

街頭書坊的形式,則受2011年阿拉伯­之春和佔領華爾街啟發。當時國際上社會運動激­烈,茲克里等人重新省思公­共空間的定義。他們引用社會運動中“佔領”的形式,重奪主權,在公共空間打造閱讀和­討論的公開平台。這也是街頭書坊遍地開­花的原因,何人在何地都可以主導­和參與活動。“我們鼓勵大家分享,不管是讀書會、畫展或文化工作坊,最重要是參與其中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