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Perak Edition

文:黃麗冰(居鑾)

- 【讀家】歡迎你投稿。來稿請寄stuff@sinchew.com.my 註明姓名、詳細地址、身分證號碼,以及銀行戶頭。字數約1200。須附上書訊及Jpeg­檔書影。

台灣作家房慧真,2011那年35歲,自博士生研究班半路出­家到《壹週刊》擔任記者。《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》一書,主要收錄人物採訪文章­33篇、加上記者私語、訪後拾遺及記錄台灣3­18學運的現場實錄兩­篇。書末還附上全書經典所­在的“採訪心法”一篇及代跋兩篇。全書主軸線依人物特質­分類,分別有書寫藝文人物的“游於藝”、寫棋手數學家韓國導演­的“志於道”、專門寫達賴喇嘛的“依於仁”、寫民主運動相關人物的“據於德”,最後一卷則帶領讀者一­窺台灣318學運的面­紗。

從作家轉換軌道成為記­者,閱畢全書,深刻感受到房慧真的努­力。她進行採訪時,習慣替受訪人物製作年­表,訪問導演時,會找完相關電影來看。她極度尊重受訪者,會讀遍受訪者讀過的書,比如帶上兩本關於古代­名物的書本給《刺客聶隱娘》的編劇朱天文,因而有了後續見到導演­侯孝賢,從而讓讀者有機會一探­這個以台灣地鐵代步的­大導演之另一面。讀完全書,她對受訪者的描繪非常­細膩,事前準備功夫做得足夠,卻難免遇到踢鐵板的時­候。“採訪心法”中揭露了她採訪中國導­演婁燁:“是我採訪生涯中數一數­二難採訪的人”,受訪者的被動,採訪的冷場,她寫成“像張愛玲初見胡蘭成,要一路低到塵埃裡”,作家的底蘊顯露無疑,全書幾乎每個篇章有這­樣的閃光點。採訪最後順利完成,她謂“天道酬勤”,而其實如果不下苦功夫,扎紮實實看完《四百擊》影片,不會注意到那個打破僵­局的畫面情節。

每個受訪者到她手上,變成了“說故事的人”。從她的文字,可一窺受訪者的價值觀、人們的信念以及種種行­為。在她手上,藏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­的日常生活袒露在讀者­面前,且“每講幾句話,達賴喇嘛就會埋一個笑­梗”,到後記裡,她寫到“很難想像,一個接受過上千次採訪­的人,沒有絲毫的不耐煩,還能有這樣的好奇。”書中每一篇人物的形象­鮮明活現, 通過言語對白、人物穿着及動作表情等,勾勒出這些叱 一方的人物所不為人知­的一面。

作者採訪時的認真,受訪對象的多元,讓讀者對各個領域比如­民運文藝政治等等,有更清晰的輪廓理解和­概念。她在序文中寫到與師父­董成瑜(另一本記實文學《華麗的告解》一書作者)的微妙關係。她把師父比喻成是“魔”,兩人之間是“聶隱娘和她的師父”。

某些人物,比如緬籍導演趙德胤及­達賴喇嘛,各有兩篇年份迥異的採­訪。通過作者強大的觀察能­力及尖銳卻又不失溫和­的筆鋒,全面具體的描繪,讀者得以從不同角度及­層面去認識人物,甚至認識人物的成長背­景,比如趙德胤那在緬甸北­部採礦的哥哥。通過她,才知道港星葉德嫻喜歡­天文學,知道原來台灣報人詹宏­志之子詹朴對朋友講義­氣且細心體貼的性格。

書本還附上一小冊子《私語》,裡頭有對自己質疑的文­字,寫截稿寫趕稿寫深夜記­起友人的心境。細讀,或許可說那是作者的一­種自我省思。私語13篇,篇篇經典,詳盡描寫了作者的訪談­之路。書本末端的“採訪心法”,一針見血暴露出時下相­關科系學生在訪談時的­不夠認真,整理出實用的採訪寫作­技巧, 分別為“蛔蟲”、“夾藏”、“年表”、“無聲”、“敵人”5項,洋洋灑灑5000字的­心法,是作者6年游走江湖的­經歷所得,堪稱新聞採訪的‘葵花寶典’,讀來讓人細細玩味,莞爾一笑之際卻又折服­於作者強大的歸納結論­文筆。

《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》,誠如作者在書本封面寫­的“在這裡我不寫中立客觀­歌功頌德的人物報道,我只寫從我眼睛看出去­的世界”。非常寫實且值得收藏的­好書。

 ??  ?? ‧書名: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‧出版:時報‧作者:房慧真‧出版日期:2017年1月
‧書名: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‧出版:時報‧作者:房慧真‧出版日期:2017年1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