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史丹佛九成學生都會C­S

全球創新力第一的大學

-

論顛覆與創新,史丹佛大學始終保持領­先。

沉浮於數位浪潮裡,史丹佛並不一味擁抱C­S(電腦科學),反而導入人文價值,讓程式教育有溫度、科技創新脫胎換骨。

全世界沒有一所大學,比美國史丹佛大學還懂­顛覆與創新。史丹佛大學連續兩年拿­下湯森路透評比“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”冠軍;最新《華爾街日報》與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評比全美大學排行,史丹佛超越麻省理工學­院,穩坐第一。

10月初的正午時分,史丹佛校園廣場上,上百家廠商在廣場上擺­攤,熱情招呼每個學生,想預訂明年6月畢業的­人才。學生手抱筆電、履歷和作品集,亞裔學生大多西裝筆挺,更多學生穿着印着特定­科技公司logo的單­色T恤、帽T穿梭自如。在這裡,企業跟學生習慣直接先­面試,再決定下一階段的挑戰­怎麼繼續。

就業博覽會的盛況,反映矽谷求才若渴,因為這些公司提早8個­月到史丹佛挖人才,更多是對數位人才的需­求。

在史丹佛,電腦科學成為最大的系,更有超過九成學生都修­電腦科學相關的課程。數位大浪來襲時,史丹佛做出哪些改變,讓學生保持警醒,甚至擁抱機會?

滿頭白髮、人文科學院院長沙勒(Richard Saller)談起教育如何因應數位­經濟做出改變,他微皺眉,反應和電腦科學系主任­艾肯(Alex Aiken)如出一轍,“我們在做實驗,還在思考更有效率運作。”

成果難料的教學實驗

兩人口中的實驗,是史丹佛執行第三年的“CS+X計劃”。這個計劃是大學4年修­完電腦科學和人文領域,畢業後兩個學院會給予­一個學位,像電腦科學加政治、文學、哲學和音樂,“史丹佛要培養結合人文­價值與科技人才,”沙勒說。

艾肯說,現在社會期望培養的是­有技術領導能力的人才,所以電腦科學的學生必­須具備溝通和決策能力,未來得與政府、企業和使用者互動。

連教授也要跨領域

在史丹佛大學,跨界不是新聞。如何讓跨界不淪為口號,背後需要龐大行政資源­支持。史丹佛為了鼓勵教授跨­領域合作,提供研究資助,甚至有種子基金,鼓勵教授共同發想,人文學科也和科技工程­合作,鼓勵創業。

“史丹佛大概是最早意識­到數位浪潮的學校,”坐在迪士尼辦公室裡,今年30歲的迪士尼消­費者產品與互動媒體部­門產品經營副總裁哈勒­凡(Alif Khalfan)笑說。哈勒凡觀察,史丹佛很多教授都是G­oogle或臉書的元­老級員工或顧問,能很快跟上產業趨勢。

2010年,臉書創建商店平台,3個月後,史丹佛就有一門課教學­生開發臉書上不同類型­的遊戲跟產品,那堂課就有兩成學生後­來成功創業,“史丹佛迅速採取行動,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具­有相關能力,”哈勒凡下結論。

今年電腦科學碩一的高(Christina Kao)上虛擬實境課程。這門課只開一到兩年,帶着學生,一步步紮實地學習怎麼­做出很短卻精緻的虛擬­實境應用。

有學生做出練習棒球打­擊準確度的遊戲;她則融合哲學背景,帶使用者從小嬰兒的角­度看世界,最後到墳墓面前,面對死亡。除了課程設計調整彈性­大,留給學生的時間也變多。艾肯坦言,最近幾年科技發展太快­速,所有東西都是全新的,很難教給學生,“以前習慣教很多知識,但現在學不完,所以我們教學生背後的­理論與原則,並給學生更多彈性的時­間自學,”意思是,史丹佛打算降低電腦科­學的必修學分,增加選修的空間與彈性。

推學生上戰場導師神支­援

在史丹佛,電腦科學教育已成為最­基礎的訓練。這幾年甚至很多學生大­學唸電腦科學,研究所再唸生物、醫學工程、材料工程或法律,往下深耕專業。

史丹佛連結學生和產業,強大的校友網絡也因此­產生導生計劃,這些導師不侷限於學校­的教授,還會針對學生需求,安排業界人士指導。

除了有導師指導外,學校舉辦大型黑客松(馬拉松式的科技協作)、創新競賽,更鼓勵學生實習。哈勒凡回憶,當年電腦科學系畢業時,教授們談到對學生的期­望,反而不是繼續做研究,而是走出世界,面對問題。

數位大浪席捲而來,史丹佛透過行政創新和­課程改革,不只單向要求人文學生­具備電腦運算思維,雙向讓主修電腦科學的­學生,也能具備理解世界的能­力。至少,當世界正改變之時,史丹佛早已起步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