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真正的教育,育人於無形

文:本刊特約“酷”兒媽魔許雪翠 臉書: www.facebook.com/ahchui

-

在副刊【新教育】任職以及一面孕育3個­孩子的約莫15年的漫­長歲月裡, “教育到底是什麼?怎樣的教育才算是好的­教育?孩子究竟要如何教、教什麼、教成一個什麼樣……”,一直是懸掛我心頭、一路摸索前行試着找答­案的懸疑題。

近日刷屏,偶然間讀到一篇文章〈一個外國助教對中國教­育的評價:你們的教育是犯罪〉,好奇之下點開閱讀。文章大意是說有位叫西­洛特的德國老師,在中國蘇州執教8年,在離開前說了這番話──

中國孩子每天五點多到­校,晚上六點多離校,家長每天都很疲憊,老師更是疲憊。德國的孩子是快樂的,沒有所謂的家庭作業,可這並不影響創造力,長大後不比中國畢業生­遜色。

同一份英文試卷,考試時平均八十多分,考試結束一周後,平均是70分。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標­是短暫的,他們像跨欄競賽者,在咬牙越過眼前的跨欄,最優秀的也只不過是越­過最後一道後身心疲憊­到癱瘓,無法再跨一次。事實上,真正的教育,是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後,才開始真正的跨欄。

這裡4歲的孩子背誦拼­音,5歲的孩子做加減法,我心都碎了。在德國,8歲的孩子只會播種、栽花、除草什麼的,會簡單的拆卸玩具,但 他們18歲後的能力,遠比中國28歲的人強­大。

中國教育是把人最珍貴­的年華付之毫無意義、毫無發展價值的學習內­容上,而不捨得花費時間去討­論和思考。記憶成了學習的唯一方­法,高壓成了教育的唯一手­段,保護成了成長的唯一措­施。這種負成長的教育模式­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摧­殘,是極大的犯罪。

這文章,讀得我膽戰心驚。德國老師說的雖是中國,但我們的教育場景似乎­也是“一路”的,相去能遠嗎?

不得不做的課業

從事幼兒教育的朋友大­概都知道,在所謂的“營業壓力”和“市場需求”下,多少“不得不教不得不做”的課業?有小朋友在幼兒園的家­長心裡也清楚,4歲要學3語基本字母­拼音及數字, 5歲要學加減法,否則7歲上華小恐怕要­落後了。如此理所當然,誰曾想過要改變,誰又何曾為此心碎?

而在華小執教的老師應­該也會對“咬牙越過眼前跨欄,但到最後一個累到癱瘓”的形容非常熟悉;多少華小老師的身心,被扭曲的教育目標弄得­疲累不堪,又有多少華小生的家長­忙着陪孩子應付一個又­一個的考試,一次又一次的擔心孩子­的成績?

我們很容易便會忘記,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行,有需要跨欄的時候,有必須拿出勇氣冒險的­時候,不能短視,不能着急,不能揠苗助長。我家有3個分別在幼兒­園、小學和中學的孩子,還得自我提醒:學校是一個上學求新知­學人際關係化解內外在­衝突的場域,但不是教育的全部。

這些年,我想我漸漸明白了,教育原來是一個永不停­止的進行式,沒有絕對只有相對;教育原來就發生在每個­學習長智慧的瞬間,可以是一次腦力激盪的­辯論,一次發人深省的對談,一場啟發心智的演說,一個無意間的新發現,一次堅持到底的新突破,一次掌握一門學問或音­樂或語言的學習……

世界上沒有最完美最好­的教育,只有不斷前進不斷突破­的學習。教育,既有形,又無形,框死教育的,始終是我們自己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