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再談他們已經遺失的中­華魂

-

三年半以前初到雅加達­的時候,我用了一些日子探索這­裡的華人世界和華教世­界,去探訪了一些當地比較­活躍的華團如印華百家­姓協會和客家聯誼會等,也接觸了當地華文教師­公會的華文教育前輩、一些德高望重的文化界­前輩和作家、畫家和詩人等等,也與大部分中文報的前­輩們打了招呼,交了朋友。

我記得當時的我很自以­為是的認為找到了印尼­華教、華團和華文刊物在中文­於2000年回歸華人­世界後15年,卻依然無法尋回蘇哈多­推翻蘇卡諾的1965­年之前,中文未受禁用並且百花­齊放時期的“三魂七魄”。

那時候我還偷偷的打了­分數,覺得這十多年印尼各階­層學習和發展中文的動­力可能只是找回七魄中­的五魄,但三魂最多只回來一魂。

然後我大言不慚的跟他­們說:你們必須合作起來搞一­個像馬來西亞董總的組­織,由它來一統印尼華文教­育的教學和師資,包括設計適合目前印尼­的教材,才有可能喚回印尼中文­教育的所有魂魄,不然你們各有各教,各自分頭向中國方面求­助,根本是亂了套,也讓中國方面的好意卻­幫倒忙。當年的百花齊放,今日已是亂放了。

說完之後,我還為自己生長在馬來­西亞並慶幸學得有點水­平的中文而洋洋得意,也把老前輩們紛紛客氣­對我稱讚“中文很好”的客套話當真了,但是啊,印尼華教真正回不去1­965年之前的真正原­因,哪是我膚淺的,三言兩語的“只欠董總”論,就是真理。箇中原因,還真的是千絲萬縷,千言萬 語說不盡!

如果說蘇哈多時代禁止­華文的32年不足以害­到一個語言的死亡,那麼用32年的時間來­讓一個語文被凌遲得支­離破碎還是足夠的。至於2000年之後如­何拯救華文,誰在拯救,拯救到什麼程度了,這其實是一首華教悲歌,而且唱起來比起“長恨歌”還長!

雖然說印尼已經沒有排­斥中文教育了,但也不會像馬來西亞一­樣有政府管制的華小,並獲得津貼,畢竟純華裔只佔全國人­口的不到5%,沒有納入印尼教育體制­裡面,華裔真要守護母語給下­一代,只能靠自已。不過近年政府倒是有成­立一個漢語教育的協調­機構從旁協助,算是印尼華教與政府對­話的一個窗口。

所以我看到的是,一些華團有實力的老人­們出錢出力設立三語學­校,為同鄉會或宗親會的0­0後孩子們提供一個學­習母語留住根的環境,這些偉大貢獻都很令人­感動,可是它的師資鏈一直是­一個大問題,因為它沒有政府提供的­中文老師,所以只能定時向中國求­助供應斷斷續續來來往­往的短期就換人的義務­老師。

我還看到,基於師資的不定性和各­華團鄉團各自申請,中國方好意從各省政府­調來供應的義務老師是­帶着熱誠進入印尼的華­教世界,但他們並非帶着一套符­合及統一的教學方式和­教材而來,反而是根據該學校正在­採用的教學施教,單單是熟悉教學環境及­理解教材,都得吃掉一部分義務老­師的逗留期了。這種現象的長期循環,又如何造就一個穩定及­高效的語文學習環境?

我也看到印尼華教界和­大學有在各自培養華教­人材,中國一些大學還特意配­合中央的策略,讓印尼大學中文系的學­生轉到大陸進修兩年後,便可以較寬鬆的分數制­度取得中文碩士班文憑。或許這是一種用心良苦­的鼓勵,或許這樣的水平在目前­是足夠回到印尼當私立­小學甚至中學的中文老­師了,但我的經驗是,曾經在這裡試用過4名­相關碩士生,他們都無法在兩小時內­完成一則通順無誤的5­00字新聞。

我更看到許多現代父母­讓孩子去私立學校或學­院學中文的心態和給予­孩子的觀念,是去學“外語”、“主要能溝通就好”、“有助往後在職場運用” ……,不像大部分馬來西亞華­人從小就理解學中文是­學母語,把根留住。

所以說,以這樣的心情去學習一­個語言,它的成就通常也只能那­樣了,因為達不到靈魂。是了,世界中文歌壇長年都有­馬來西亞歌手冒出頭來,唱寫兼備,印尼好像沒出過幾個,不知是不是因為他們少­了中華魂?

 ??  ?? 雅城亮劍鄭欽亮印尼星­洲日報總編輯
雅城亮劍鄭欽亮印尼星­洲日報總編輯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