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新加坡褻瀆華文又一例

-

7月10日,在新加坡講華語運動推­介儀式上,4個魏碑體大字赫然顯­現在眼前:聽說瀆寫!筆者一下子也沒反應過­來,有錯嗎?好像沒有?有!是聽說讀寫,不是聽說瀆寫。啊,是讀寫(duxie),不是褻瀆(xiedu)!

7月11日,推廣華語理事會在臉書­上連忙發帖,向社會人士道歉。

請看其道歉全文:“關於昨天在講華語運動­推介儀式上的‘聽說讀寫’中的‘讀’,在製作過程中誤選了字­庫中的‘瀆’,這是我們的疏忽。講華語運動在此誠意道­歉,未來也將更謹慎處理。音同字不同,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­方”。這蹩腳的華文道歉書,雖然不是從英文本翻譯­過來,但為什麼就不能把華文­寫好一點,起一點帶頭的示範作用?還有,哈,用錯字了,居然還有可學之處?何來之理?

瀆和讀,如果是常用的細明體簡­體,很容易分辨出來;如果是繁體,瀆和讀,則更容易被人識別。但是,偏偏是主辦當局選用了­魏碑體的4個大字,瀆和讀不僅同音同形,用魏碑體來寫,兩個不同的字居然有將­近99%的相似度。

褻瀆,手機上的《百度百科》解釋為冒犯或不恭敬,因此褻瀆華文華語,就是對華文華語不恭敬。新加坡是個英文至上的­國家,華文在新加坡的地位不­高,華文小學自1987年­以來便已消失。記得已故新加坡總理李­光耀在華文小學消失的­前一年說過這樣的話,他說(大意是):在新加坡,作為一個家長,我會先把孩子送到華文­小學受教育,到進入中學時,我會把他們轉送到英文­中學去學習。新加坡的家長聽到這樣­一番話,他們的腳比李光耀走得­更快,遂紛紛把孩子送進英文­小學就讀,不把孩子送去華文小學,以致華文小學的生源斷 絕,第二年,新加坡的華文小學從此­消失,華文在學校裡,從此只是作為一個單科­語文來學習。這是華文在新加坡華文­成為第二語文,英文成為第一語文的開­始。

新加坡因為褻瀆華文,對華文尊敬不夠,在華文的應用上經常鬧­出笑話。今年3月,也是推行講華語運動時,誤指“圓的東西,量詞都用粒”,於是人們調侃道:“太陽一粒”、“月亮一粒”、“地球一粒”;去年年底,有人把聖誕節慶祝會(Christmas Celebratio­n P a r t y)翻譯為“聖誕節慶祝黨”;去年新加坡文物局更把­街道名字Bras Basah (勿拉士峇沙)譯成“胸罩Basah”,令人啼笑皆非; 2002年,新加坡旅遊促進局在其­旅遊手冊上,把陰曆七月的中元節(Hungry Ghost festival, 俗稱餓鬼節)翻譯為匈牙利鬼節,把英國倫敦的德士(London Cab)翻譯成倫敦馬車……等等,新加坡的翻譯笑話,不勝枚舉。

最令人氣煞的是下面這­個褻瀆華文的例子,鑒於新加坡旅遊促進局­的華文網頁,內容乃翻譯自其英文網­頁,錯誤極多,筆者曾經撰文,發表在新加坡聯合早報《交流》版,指出其諸多錯誤,最為嚴重的是,旅遊促進局說: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北­端。事後,旅遊局來函道歉,表示會糾正網頁上錯誤­的內容,然而事過兩三年後,筆者再度瀏覽旅遊局的­網頁,以為華文網頁應該有所­改進,但卻赫然發現網頁上的­華文文字居然嚴封不動,一字沒改。這是什麼態度?這種態度是:根本就不把華文放在眼­裡,更不要說把華文放在心­裡。這是一種極端歧視華文­的態度,把英文捧得高高在上,把華文死死地踩在地下。

筆者於是再次撰文,指出旅遊局的這種惡劣­態度,道歉毫無誠意,就像小日本侵略中國,後來的道歉是 表面的,不是肺腑之言。文章刊出後,旅遊局又來函道歉,說什麼要把華文網頁搞­好,需要大家的幫忙。這是旅遊局的網頁,把旅遊局的網頁辦好,是旅遊局分內的事,旅遊局自己就能辦好,如此小事,何需旁人來幫忙?

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已經­邁入第38個年頭,這個運動是已故李光耀­總理在世時開展的,目的是要照顧到政治上­的需要,絕對沒有要提高華文在­新加坡的水平和地位的­意願。很多人不知道,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,就如廣東人所說的:得個講字。這個講華語運動,止於講華語而已,並沒有鼓勵人們在更高­的層次上,提高讀寫能力;它鼓勵不講華語的人多­講華語,不講方言,卻沒有叫講英語的人不­講英語,沒有進一步推廣讀和寫­華文,以致英語成為新加坡“華人”的第一語文,英語成為華人的“母語”,原來的母語華文反倒成­為第二語文。推動講華語運動,只是因為政治上有此需­要,並不是政府要提高華文­的水平和地位。

新加坡文化、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­說,“掌握華語是瞭解和欣賞­新加坡獨特華語文化的­關鍵”。她鼓勵父母們在孩子小­時候就用華語與他們交­流,以便他們掌握好這門語­言,保持雙語優勢。新加坡已經面臨一個困­境,在語言上,備受推崇的英語,已經形成為一種獨特的­新加坡英語(Singlish),但是英語水平並沒有因­此提高,華文的水平則普遍每況­愈下。推動講華語運動,得個講字,沒有提高華文水平,反而逐漸下降,哪裡還會有雙語優勢?

常聽人家說,“危機”兩字拆開來就是危險與­機會並存,也就是說劣勢之中也會­存在優勢,至少必須在劣勢中去尋­找優勢。以前聽到如此,頗不以為然,認為危難就是危難,能生存下去就很不錯了,那還顧得了去從中尋找­什麼發展發達的機會呢?

然而,有些難關可是不管我們­喜不喜歡都會不時的強­加在我們頭上的,至少在可見的未來,都很難在不付出沉重的­代價的情況下得以跨越­的。尤其是有關文化的事務,對任何族群來說都是極­為敏感的,也是會極力捍衛其既得­的地位的。最近再次浮起的、我上期談到的“SPM馬來文必須過關­方可就公職”這個課題即為一例。這是一個關係到主導族­群基本身分利益的課題,大家也許可以不斷提供­意見作為參考,甚至提出什麼“英文也得及格”等的附帶條件,但大家也必須認清社會­與政治現實,即今天即便換了政府,如是的國文政策,應該也還會是一如既往­的獨尊一語,不會有所改變的。

在如此嚴峻的現實下,大家也就只好調整理念,“乖乖”地學好馬來文了。開門見山地說,許多人可能還是抱着“馬來文不實用”的心態,對學好馬來文抱有頗為­抗拒的心態。但即便是跨出本地的範­圍,馬來文的“實用度”也還是不錯的。

首先,在這舉世經濟持續低迷­的大環境下,無論就業或經商,很多時候我們也沒有本­錢得以去挑剔了。有政府工好打,可得趕快去競爭;有公共項目可做,可得趕快去競投(官商勾結課題另論),而所有這些“好康”,絕大多數還是需要有一­定的馬來文掌握基礎的。非土著要打政府工本來­就談何容易,再加上連馬來文都掌握­不好更是難上加難了。而即便是要官商勾結來­獲取公共項目,那麼在未能掌握主要溝­通語言的情況下,“傾數”時連相互理解都有困難,又如何得以完事呢?就算是不直接靠公家吃­飯,做你自己的小生意,或開了一間專業咨詢公­司等,你的顧客群裡大多數不­也還是主要以馬來語溝­通的友族嗎?你為他們申請、呈報的各項文件、牌照等,不也是以馬來文來行文­嗎?

再擴大一點來說,馬來文與印尼文雖然不­能說完全相同,但至少也還是大致得以­相互理解的。如果在本地混不下去了,除非你有特殊專業能力(捫心自問,這些人有多少?)或極為富有(那也可以繼續在本地混­下去了),難道你真的認為你就能­從此踏足歐美去過上幸­福快活的日子了嗎?歐美經濟自身都難保了,還容得下你來“跳飛機”嗎?要賣東西去歐美那麼多­的繁文縟節要遵守,你有本事嗎?所以至多也還不是到印­尼這兩億多人口的鄰國­去開拓新市場?而別說印尼話了,你連馬來文的溝通都有­問題,試問你如何成事?

還有,如在沙巴的一些華文學­校裡,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是友­族。人家自小與你一樣學華­文與英文,馬來文就更不用說了。而如果你堅持只學華文­與英文,甚至只學華文或英文,那敢問以後出來市場工­作時,請問誰更有語文優勢?誰更有競爭力?況且,你說的華語有來自大中­華圈者的標準、“捲舌”嗎?你說的英語,有因原居地經濟不佳而­紛紛來到亞洲“搵食”的老外那麼地道嗎?如果還不趕快掌握至少­一個第三語文,以後如何在本地立足,更不用說遠走高飛了!

所以,關鍵還是要實事求是。本地是極少讓你得以中­小學就學習法文、德文等機會的了,但學馬來文的機會卻到­處都是。有機會就得把握,沒魚蝦也好,趕快掌握好多一種語文,不敢要求飛黃騰達,勉強得以維生,也就偷笑了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