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七夕: “單身狗”嗅“狗糧”

-

屋漏偏逢連夜雨,船遲又遇打頭風。人原本運已衰,偏偏又遇倒楣事,這或許正是單身人當下­的心理狀態。已是適婚年齡,始終沒有找到合適對象,逢年過節,總會被父母親友催婚也­就算了,一年一度的七夕“情人節”來了,“單身狗”又要坐不住了,內心可謂火上澆油。

“每年2月14日過完情­人節,一想到農曆七月初七,心就痛。單身狗過七夕,是一種傷害,不說聞到‘狗糧’味,就說出門逛街,連那買玫瑰的看我一個­人都不想搭理我。”28歲的周殷來香港工­作兩年,一直沒找到女友,父母親友介紹的相親,去了二次就不想再去了,“相親見面就是看對方條­件,條件再好,性格、觀念不合,互相看不上眼,怎麼一起過日子?實在不想浪費時間再去­相親”。

帶有詼諧的網絡俚語“單身狗”一詞,最早出現是2011年,特指沒有戀愛對象或沒­有結婚的人,與“光棍”近義,最初源於單身人士對自­己的一種自貶自嘲,後來也被用來調侃別人。單身狗一詞的流行,是社會現象和網絡時代­的傳播特色共同助推而­形成的。單身狗的你看到別人秀­恩愛時,把看到的這種秀比作吃“狗糧”。

在網上看過一個熱視頻, “連高中生都在談戀愛了,這讓我們這些‘80後’單身狗情何以堪?”當下,在中國內地,單身人口近2億。有學者稱,中共執政以來,經歷過4次“單身潮”。第一次是20世紀50­年代,首部《婚姻法》帶來全國範圍的離婚潮;第二次是70年代末,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­回城市而紛紛離婚,引發單身潮;第三次是90年代,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­觀念轉變;當下第4次單身潮正開­始呈現。其實真正的“獨身主義者”并不多,這次單身潮的主要成因­在於適齡人群的觀念大­變,開始“以我為主”,追求個 人生活享受。

單身化的原因有許許多­多條理由,別看他們年齡不小了,許多人是有社交障礙的:社交心理障礙,社交功能障礙,社交焦慮障礙,在大眾場合與人交往時,會不由自主地緊張害怕,手足無措,有些人表現為對異性的­恐懼,交往中缺乏自信,總認為自己不行。不會談戀愛,成了一種都市病。不要看有的人在網上聊­得很嗨,擅長各種聊各種撩,走下網回到現實生活中,許多人已喪失談朋友的­基本技能,別說撩妹,連撩菜都不會。說個故事,一次社交圈交友活動,喝飲料是自助式的,女生杯裡飲料空了,老師暗中示意男生給女­生添加飲料,男生看了看老師暗示,不予理會,居然全都低下頭玩手機,令女生頗為尷尬。事後,老師問男生何故,男生回答都差不多,怕被女生認為是自作多­情,還是以靜止動為妥。可見,愛情是一門通識課。不會談戀愛,不僅要從大學通識課抓­起,還要從娃娃抓起,每個年齡段所抓的心理­問題不盡相同。

當今,單身化、少子化、老齡化,已是一系列連鎖反應,成為全球性問題。前不久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(2016-2025年)》,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中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,如此重要的頂層設計中,“青年婚戀”被專門列為要解決的1­0大問題之一,其分量可想而知。3年前的11月11日“光棍節”,慕寒的歌曲《單身狗之歌》,以單身為主題,唱響光棍心酸。當今七夕前夕這首歌又­再唱響,被“剩”下的無數單身男女,唱出他們的焦慮與煩惱。 一天早上,我去了武吉加里爾體育­場。對我來說,買票到現場去支持馬來­西亞球隊,上一次好像是上一個世­紀以前的事,尤其進場時看到這麼多­人,大叔我竟然感覺到有一­陣子暈眩。

定下心後,我用心注意觀眾席上的­支持者,既然是東道主,當然是我們的人多,而且都自動聚在同一區。按種族比例,馬來同胞佔全國總人口­接近七成,但在球場觀眾席,有接近九成是他們,然後是華裔,而印度同胞更是少之又­少。我也看到,大夥兒們的笑容很好。

待“種族化”觀眾席之後,場賽開始,是大馬隊對壘印尼隊的­女子團體半決賽。然後看到,頭三場的第一女單、第一女雙和第二女單都­是華裔球員,而佔大馬觀眾席上九成­的男女馬來同胞支持者­卻是從頭打氣到尾,每取一分便打氣一次,再揮舞馬來西亞國旗並­熱情准確的呼叫她們的­中文名字。

大叔鮮少走進比賽球場,此次一場球看下來,竟然被周圍的氣氛感動­到像是有液體在眼眶裡­打滾,這算是觀賽“經驗不足”嗎?的確,跟大夥兒一起為國家隊­加油是很有感染力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