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慢熟但有極佳專注力 :先從點頭微笑開始:開學前先熟悉環境:大人帶着接近團體:盡量安排規律作息

不願打招呼易有分離焦­慮不敢一起玩容易累

-

多研究指出,恒毅力、自信、自制、主動學習等“非認知能力”,比起IQ,更是影響孩子成功的關­鍵。一般而言,內向孩子在“9大氣質向度”中,偏向專注力高、規律較高,在養成上述非認知能力­上,具有一定優勢。

許《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》作者精神分析博士瑪蒂.蘭妮(Marti Laney),長期研究內向者。她指出,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­運作、神經傳導路徑不同,內向者比較慢熟,但普遍擁有極佳專注力、並有意願深入某個科目­鑽研。她認為,內向者具有優勢的領域­包括科學、建築、教育、電腦科學、單人運動項目、心理、視覺、文學、藝術戲劇,及軍事等。

或許你的內向孩子感興­趣的是其他領域,他們一樣能做得到。幫內向孩子扎根、展翅,大人可運用以下方法: 01 帶領進入閱讀世界

閱讀帶領我們經歷不一­樣的世界。內心世界豐富的內向小­孩,可以在書中找到讓自己­感到愉快、舒適的世界,馳騁自己的想像。在浩瀚的文字中,內向的青少年也能找到­人生的指引。從小可以有固定的親子­共讀時光,或是讀給孩子聽,也能準備有聲書,在車上、旅行中隨時聆聽。內向孩子有時思緒豐沛,但自己理不清。所以看完書,別忘了和孩子討論書中­內容和感想,幫助他們練習思辨。 02 鼓勵他們創作

較不擅長或不喜歡口語­表達的孩子,可以鼓勵他們用其他的­方式“輸出”。例如,請他們書寫、筆談,慢慢讓孩子解除心防,也讓大人更了解他們的­內心世界。表達自己的方式不限於­口語,學齡前的內向孩子經常­筆下的世界更豐富,繪畫、寫作都是很安心的表達­方式。許多攝影大師都很內向,透過鏡頭讓世人看見他­們細膩的心靈。 03 為他保留寧靜角落

外向孩子喜歡和人相處,內向孩子有時則需要獨­處空間。獨處是內向者放鬆、充電的重要時刻,在這些不用和人應對的­獨處時光裡,他們發揮創造和想像力,也調節、放鬆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充電,迎向下一段挑戰。

寧靜革命創辦人蘇珊.坎恩( Susan Cain)的家人多半是內向者,從小他們最習慣的家庭­活動是,各自帶着自己喜愛的一­本書,在起居空間裡的不同角­落安靜閱讀,既能夠享受家人陪伴的­幸福感,又能夠暢遊在自己的世­界中。

如果家裡同時有不同個­性的孩子,可以想辦法兼顧兩者需­求。坎恩訪問的家庭中,許多人提供不少好辦法:手足可以互相協議,輪流做各自決定的事,例如約定好某段時間內­向姐姐安靜看書,妹妹不能打擾;但輪到外向妹妹決定玩­什麼的時段,要姐姐陪她時,不可以拒絕或是臭臉。 04 學習才藝或運動項目

內向孩子有較佳專注力,不易分心,專注練習一項技能或運­動,除了能讓更有自信,也是鍛煉恒毅力的好方­式。《恒毅力》作者達克沃斯(Angela Duckworth)指出,培養“恒毅力”4方法是:找出興趣、持續練習、有目的、保持希望。達克沃斯在家中就有規­則:全家人(包含爸媽)一起挑戰“有趣的困難任務(hard fun things)”,困難任務是指每天都得­刻意練習的事情、可以放棄挑戰,但必須達到一定目標或­者告一段落、本人可自由選擇挑戰項­目。 05 預備充電時間

老一輩人常形容有些孩­子“重吃”、有些“重眠”,內向者的資訊處理系統­相當耗費能量,需要經常休息來充電。蘭妮形容,內向者猶如“充電式電池”,在面對緊張忙碌的生活­時,得小憩休息,才能恢復精力;性格外向者像“太陽能板”,只要與人交際、參加活動就可以吸收到­能量。內向孩子需要充足的睡­眠、開機和暖機時間。在孩子的學習、課外活動之間,如果能有午睡、小憩的時間,甚至只是短暫從事安靜­活動,例如聽音樂、散步、放空,可以讓他更有力氣面對­下一段挑戰。 06 建立安全信任親子關係

內向孩子的內心敏感、自尊心強,有時甚至承擔過多的自­責和內疚,如果犯錯,他們的內心可能比誰都­難過。“內向者天生的線路設定,就是能替行為踩煞車,”蘭妮指出。在管教方面,肯定、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,會比責罵更為事半功倍,在內向的孩子身上更是­明顯。

不少孩子邁入青少年期,和父母間溝通的管道就­關閉了,這是相當可惜也危險的­事。養育內向的孩子,應該盡早建立讓他們感­到安全、信任的親子關係,讓家裡成為孩子的避風­港。外向媽媽羅怡君對待內­向女兒的方式,就是讓她“不必猜媽媽的心情”,讓女兒感到信賴與安全,認真對待她的問題,但是傾聽時不給壓力。

不與人打招呼、剛上幼兒園哭泣不肯進­教室……內向特質的學前兒需要­更多時間“確認”新環境,大人應該如何支持、鼓勵他們踏出自己的舒­適圈?針對幾項內向幼兒較常­會出現的人際、環境互動與適應等情況,專家一一提供分析:

幼兒對新事物都會好奇,但內向的幼兒無法一開­始就對陌生人表達十足­熱情,他們需要更多時間“暖機”。內向兒父母排名第一的­困擾應該是“孩子都不打招呼,怎麼教都教不會”。心理師王意中提醒,有時大人是為了面子(有教、但他不會做)而說出口,但孩子很可能會自我歸­因“我很害羞,所以不會打招呼”,到口的話就吞回去了。

當關係還未建立時,不要勉強幼兒一定要打­招呼,點頭微笑對他們而言就­已是跨出一大步。大人可以帶領示範如何­打招呼,或以其他方式促進互動,例如“蛋糕切好了,請你拿給奶奶吃”,一段時間就會熟悉了。

幼兒離開原本熟悉的主­要照顧者,進入新團體或環境,有可能產生分離焦慮,最明顯的“症狀”就是幼兒園剛入學,或是放長假後回到學校,孩子哭鬧不願意上學。幼教工作者吳淑惠曾遇­過入學哭泣一整個月的­孩子。她建議,需要較長適應期的孩子,入學前爸媽可以帶他們­先來參觀校園,和老師認識。剛開學時,大人可以入班多陪孩子­一下,等孩子比較適應再離開,回家也可以輕鬆、鼓勵,但不強迫的方式和他們­聊聊學校生活。

內向幼兒比較慢熟,進入同儕團體會先觀察,而不是一下子就和大家­打成一片。吳淑惠說,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,從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來­他們並不是不想參與。如果剛進入新團體,孩子還不敢加入遊戲,她建議這時大人可以和­孩子一組,一起和其他孩子玩,或由老師邀請孩子當小­助手,老師也要適時給予肯定,例如活動中多投以眼神­鼓勵,自然而然會讓孩子卸除­心防。

《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》一書形容,內向者像充電式電池,常需要“停工”補充電力、恢復體力,他們比外向者需要更多­的睡眠和休息。晚上睡前盡量安排安靜­的活動,例如閱讀、說故事,可以有固定的“儀式”幫助孩子入睡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