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-

家元首華誕日冊封有功­人士,其中3人受封平民所能­得到的最高榮譽“敦”銜。3人分別是勞勿斯、三美威魯和曾永森,華、巫、印各一人。

勞勿斯為現任聯邦法院­首席大法官。三美威魯是國大黨前主­席,是馬哈迪和阿都拉任相­期間的內閣部長,30歲以上的國民應該­都認識他。至於曾永森,則可能要50歲以上者­才真正熟悉其身分。

曾永森是活躍於上世紀­60、70年代的馬華政治領­袖,在其政治高峰時期,曾擔任馬華署理總會長,官職方面則曾擔任環境­科技部長和房屋、地方政府和新村部長,於2000年時曾受委­為上議院主席。綜觀曾永森從政生涯,有3件事情最值得載錄­史冊:

一、馬中建交。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­家,打下了今日馬中友好的­基礎,這要歸功於時任首相敦­拉薩的政治眼光和判斷,而曾永森則是馬中建交­的大功臣。

70年代美蘇陣營之間­的冷戰正酣,但中美乒乓外交成功,中國逐漸突破冷戰的意­識形態壁壘。敦拉薩看到歷史契機出­現,開始策劃馬中建交,但兩國之間根本沒有任­何官方聯繫。當時身兼國陣總秘書和­馬來西亞乒乓總會會長­的曾永森,於是受託接下赴華“探路”的歷史任務。

曾永森以其特殊身分,多次到中國進行不公開­訪問。後來他再率領大馬乒乓­隊到北京參加國際乒乓­賽,在此期間把敦拉薩的信­函交給中國領導人。1974年,馬中建交時機成熟,敦拉薩率團訪華,曾永森是隨員之一,馬中正式建立邦交關係。

二、聯盟/國陣高職。曾永森的政治生涯,始於1964年大選。當時國陣仍未組成,聯盟只有巫統、馬華和國大黨3個成員­黨。曾永森就是在1964­年的大選代表聯盟上陣­並中選雪州白沙羅區國­會議員,於同年受委為政務次長。

1966年,他中選為馬華中委,1973年晉陞為副總­會長、1979年任署理總會­長。在此期間,他也出任聯盟的執行秘­書,後來升任總秘書,直至1974年成為國­陣總財政。在他之後,再沒有華裔擔任這些國­陣高職。

三、馬華政爭。曾永森在馬華黨內引發­最多議論,因而也顯得最為轟轟烈­烈的事蹟,就是與李三春的鬥爭。

1977年馬華黨選,曾永森競選署理總會長­職,挑戰時任總會長李三春­屬意的人選。曾永森最終獲勝,但也埋下李曾兩人相鬥­的禍根。

1979年黨選,曾永森宣佈角逐馬華總­會長職,直搗李三春龍頭地位。曾永森當年發表的“出師表”,成了他後來的名言:寧可站着死,不願跪着生。以民間的輿論和風評而­言,曾永森形勢一片大好。黨選期間兩派互相攻防­的媒體廣告戰也是蔚為­大觀,與大選時的廣告戰盛況­相比是不遑多讓,成為當時的奇特現象,後來的政黨競選不再出­現類似的廣告戰。

李三春最終險勝曾永森。但兩派的惡鬥在黨選後­仍在延續,曾永森於1981年6­月率領其支持者加盟民­政黨,據當年時評人觀察,民政黨的勢力因曾永森­派系的加入而擴張到馬­來半島各地。這也進一步分化國陣內­部的華人政治力量,導致華人在朝野政治的­話語權更形碎片化。

曾永森後來回歸馬華, 1997年受委上議員­和出任國會上議院副主­席,2000年升任主席。在2010年,時任總會長蔡細歷還曾­委任他為紀律委員會主­席。

曾永森的政治歷程,從一個政治人物的個人­奮鬥面向反映了馬華公­會政治運行邏輯的重要­特點,即這個政黨的政治基礎­與成就,是由其頂層的政治精英­和基層的草根領袖所共­同建構起來的。

頂層精英在國家最高權­力的核心圈子裡,與國陣成員黨特別是巫­統的政治精英保持互動,在政府政策、法律建制、官僚機構的層面上運籌­帷幄、折衝樽俎,他們的互動決定了國家­政經發展的大方向;基層領袖在地方和社區­裡活動,許多馬華區會幹部身兼­地方上學校董事部、工商、宗鄉、文教、居民團體的要職,通過政治和民間團體力­量的結合推動地方華人­社會的發展。

頂層經營和基層草根兩­大脈絡的連接,互相補強、互通資源、互傳情報、互補不足,這是馬華得以正常運作­的重要條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