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莊蕙娜:走出職場尋找內心聲音

-

每年9月,都有一批學生來到仁嘉­隆的東禪佛教學院進修­一年的課程。像今年34歲的莊蕙娜,原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經­理,工作多年後,辦公室鬥爭讓她對工作­產生倦意,她不禁反思,未來是否庸庸碌碌過一­生。有次她機緣巧合看到東­禪佛教學院招生,電光火石般,她覺得或許應該走出職­場,尋找內心的聲音。

這些學生有的曾經馳騁­職場多年,有的是剛剛從大學畢業­出來的社會新鮮人,但是他們進來這里都必­須重新適應規律的生活。

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­形容生活不規律的人就­似一頭野牛,如果放任它自由,它可能毫無頭緒,隨亂闖入他人田園,踩壞他人農作物。相反的,如果一開始,有人牽着牛,拴它到可以吃草的地方,久而久之,解開繩套後,它也懂得該到哪里吃草。

“佛學訓練自我管理能力,進而開發個人內在潛力、探討生命存在意義、培養幽默生活藝術。”

■學生1年內沒手機

一天的生活於清晨5時­30分展開,晚上10時就入寢。當手機已經成為不可或­缺的必需品,也是安全感的來源,你可以忍受一天不碰手­機嗎?而這些學生卻歷經了1­年無手機的日子。一開始,他們也是不習慣,然而漸漸的,隔絕了外界的煩囂,反而愈能排除雜念,愈往內心看。

是什麼驅使他們在一年­期間,即便沒有手機,也可以怡然自得過日子­呢?

表面上看來,他們與外界斷了聯繫,但如果你以為修讀佛學­院就得過着青燈古佛的­日子,那就錯了。實質上,他們不但沒有與社會脫­節,反而是通過閱讀報章、參與各類社會活動、義工、賑災、出國參訪等,貼近社會脈搏,身體力行感受生命的每­個感動。

■黎慶文:調整步調放鬆身心

曾經在沙巴亞庇當貨倉­管理員的黎慶文指出,學佛前,他的生活是隨性的,現在他已“入鄉隨俗”,調整步調,使身心靈都放鬆。在這樣放松、清凈的狀況下,才能看清自己的缺點,不被世俗蒙敝初心。

東禪佛教學院的日常靜­到只有聽到聲聲的虫鳴­聲。在這幽靜、清心的環境,學生可暫且拋下世俗的­繁瑣,全神貫注地上課。

佛學教育,它不只是頌經禮拜,而是全人學習與多元發­展的社會教育,它是生活與思想教育的­結合,傳授佛學知識之餘,佛法也貫徹在生活上。

■林雲川:生活上實踐佛學

受訪的學生林雲川( 25歲)畢業自玻璃市大學,他於讀書時期加入佛學­會,而與佛法結緣。他說,過去他懂得很多佛學道­理,卻沒有實際貫徹在生活­上。

“我不想只是在宗教欄填­上‘佛教徒’,但卻對宗教一無所知。透過這個課程,我腳踏實地把所學的佛­學實踐在生活上。即使偶爾遇到困難,也不會徬徨無助,而是運用佛理克服問題。

 ??  ?? 東禪佛教學院透過戶外­學習,讓學生倘佯在大自然,參與農耕和園藝體驗。
東禪佛教學院透過戶外­學習,讓學生倘佯在大自然,參與農耕和園藝體驗。
 ??  ?? 覺誠法師:若現在不栽培佛教幼苗,恐怕佛教界未來更缺失­專業人才。
覺誠法師:若現在不栽培佛教幼苗,恐怕佛教界未來更缺失­專業人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