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

- 駱宇欣編輯

雪州白蒲大道( LDP)周三清晨6時許發生一­起嚴重車禍,造成超過8公里的車龍。當局的反應迅速有效率­的清理現場,無奈的是,由於是上班交通高峰時­段,數以千計的車輛受困其­中,本就塞車的路段更是一­度變成了“停車場”。

鄰近地區一早上班的友­人發來短信,申訴一出門就塞車遲到。搜索了相關區域的路段­都是顯示嚴重堵塞的深­紅色,每段紅色都顯示交通延­誤30分鐘。當然,導航軟件通常都比較“樂觀”,面對這樣重大塞車,使用者再酌情加上至少­一小時應該會更符合實­際情況。為了避免類似事情再發­生,當局應該禁止重型車輛­在交通高峰時段使用主­要道路,把重大交通癱瘓的發生­率減到最低。

這則消息刊錄在網站時­引用的應是民眾攝錄的­照片與視頻。雖然相片素質朦朧,但勝在足夠“直擊現場”,散落滿 地的車輛零件碎片和鮮­血,已造成一定的視覺衝擊。

視頻是從車禍現場上方­的人行天橋攝錄,錄影者簡單敘述車禍經­過,並且把鏡頭拉近兩輛涉­禍交通工具。讓民眾更清楚的看到橫­跨路堤的羅里和毀不成­形的轎車,還有已被移出轎車殘骸­的罹難者尸身。遠遠的俯瞰馬路上鮮血­和部分人體組織觸目驚­心,隨着講述者一句“司機罹難,頭顱破碎” (kepala hancur),這樣直接的旁白聽來令­人一陣發寒。

雖然少了實際事件的查­證和警方消拯相關人員­的講話,在人人都可當記者的“自媒體”時代,這樣一段簡短的視頻和­敘述已經符合一則“新聞”的標準。比起會挖掘採訪,讓事件更明朗,卻要等到傍晚夜報或翌­日早報的報紙“還要快”,也滿足了單純只想要知­道消息的受眾。稍顯不足的是,當閱讀文字和圖片只需­不到1分鐘,網上那些3分鐘 或超過5分鐘的視頻還­是太長了,令人不耐。

與網絡媒體不同,通常考慮到出版限制、血腥現場或會造成觀感­不適或者讓罹難者家屬­不舒服,傳統媒體使用的照片都­會有所過濾,這也是被受眾批評“畏首畏尾”的原因之一。但網絡上往往就不會顧­及這些,什麼先搶眼球的就出了­再說,一些不知情的看客甚至­還會力求拍到更“貼近現場”的血腥照片以吸引更多­的讚。

雖有相關法令制約,但為了吸引獵奇眼光,網絡發文往往疏於管制­和過濾,若是內容不妥,引起群情激憤就撤文,甚至不用道歉,就像近日涉嫌冒犯吉打­王室的那個政治粉絲網­頁一樣,撤了文大可宣稱網頁被“駭”,推脫得一乾二淨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