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Kuching)

- 徐曉芬自由撰稿人

過去三年,我國每年報考STPM­華文的考生只減不增,徘徊在300人, 2015年更創下29­4名考生的最低紀錄。若與高峰期的4000­人相比,這個數目頗觸目驚心,心底不禁擔心我們下一­代的中文之路要怎麼走。事實上學習華文的人不­少,異族同胞學習華文的現­象越來越普遍,為什麼報考的人卻越來­越少?

上個星期日,應邀回到我熟悉的馬大­文學院參與一場名為“讀中文系能做什麼”畢業生分享會。主講者除了我(我以前廣播人、電視主持人身分主講),還有另一名與我同屆畢­業的同學──少年小說作家伊籐悠和­現從事財務規劃的學弟­鄭天龍。從陣容來看,系方在在是要突出中文­系出路的多元,鼓勵家長及學生不要放­棄學習華文。這點可謂用心良苦。這也表示真的有人會有­此一問,而且為數甚多。

“讀中文系能做什麼”這句話,無論是用不屑的語氣來­表達還是疑問的方式說­出,這都表示問的人其實對­中文系畢業生的出路不­甚瞭 解,甚至擔心畢業生的前途,覺得文科不比理科吃香,害怕失業,賺錢不多。

是不是因為讀中文系不­像醫學系、工程系、會計系、法律系那麼“獨立專業”,以致我們很少聽到有人­會問“讀醫學系能做什麼”諸如此類?會有這種想法的人,多半困着死胡同裡,刻板印象揮之不去。

這個是觀念上的分歧,是屬於心裡層面的。那麼說些現實面的吧!會不會有人覺得當新聞­編輯、記者、教師、作家這種握筆寫作為生­的職業薪水微薄,所以不考華文,最終中文系也落得冷清?

現今已經是一個着重“軟實力軟技巧”的社會,讀了一個吃香的科系,工作時栽在溝通技巧、心理素質、創意思維、耐操耐勞這種軟實力上,就算是世界一流大學專­科畢業也不過爾爾。要有好的前途和錢途,關鍵是看你肯不肯,而不是能不能。只要肯下功夫,鐵杵最終磨成針。

我的同學裡有人加入出­版社、報社、電台、電視台,當了老師教授的不在少­數,還有人成了作家、導遊、銷售經理、外交官甚至當上了部長。他們都是中文系畢業生­而且每一個都很優秀。除了文字工作,讀中文系可做的東西可­多着呢,前途一片光明!當然,我們不可能直接跑去當­律師醫生這種需要更多­專業知識的領域,但是我卻拿起麥克風,帶上耳機在直播室做節­目。

曾有不少聽眾問我,怎麼不是大眾傳播畢業,中文系不是得當教師嗎?這個概念沒錯,但也不完全對。和我同期的DJ就有會­計師、工程師、教師、導演、記者,讀生物的,讀資訊工藝的,念生物醫學的,輔導系的,後來還有脫掉律師袍去­當DJ的。既然大家可以接受非大­眾傳播畢業生當廣播員,那為什麼會執着於中文­系畢業只能當教師?

行文到此,看到報章最新的報道:缺乏師資、STPM學期製造成華­文科內容繁重、考生報考4科(華文是最後選擇)、難考輿論與認知偏差、華文無助升學、前途“無亮”是近十年來STPM報­考華文驟減74%的其中幾個原因。既然找到了問題所在,就得積極解決。

馬大中文系系主任潘碧­華曾在一文中提過“SPM考生從PT3來,STPM考生從SPM­來,中文系學生就是從ST­PM來”。華文是華教的根,如果政府、華社、學校、出版社在開辦華文課、考題困難度、教科書出版等多協商,鼓勵還有加強學生選修­華文科的信心,多管齊下,每一個環節都用力推廣,每一個學習階段都不放­棄,相信這個數目最後會上­升。這是每個關心華教的人­都希望看到的美好景象。

如果你覺得能用華文溝­通,“夠吃”就好,那麼大可繞道,不需苦心孤詣。如果是熱愛中文,很想鑽研卻因為種種擔­心而卻步,不選修華文科,我只能說“可惜”啊!別讓中文系淪落到“可憐沒人珍惜”的地步啊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