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Miri)

新紀元大學學院的之前­以後

-

新紀元於今年初升格為­大學學院了。4月8日的升格典禮上,來自四面八方愛護馬來­西亞華文教育的人士蜂­擁而至,為見證這歷史性一刻齊­聚一堂。儘管激奮與悲情不復當­年,但大家心裡仍認定,鐵樹開花了。

目前國內共三所民辦高­校,南方和新紀元已升格為­大學學院。按國家教育部規定,從學院到大學,必須經歷大學學院的轉­型階段,再由教育部對其辦校質­量作整體鑒定評核,方正式成其大學,估計快也要5年。大學學院除本身的學士­課程之外,已能開辦碩博課程,實跟大學之名相符,換言之,新紀元升格距離當年華­社欲爭取創辦獨立大學­之大業不遠矣。韓江學院同樣肩負着這­時代使命,華社同仁深深期許,開花是遲早的事。

鐵樹開花,彷如奇跡,可遇不可求。是這樣嗎?

1960年代,華社倡議創辦的獨立大­學被認為宛如“鐵樹開花”。逾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,原來汲汲營營的華文大­學隨着社會變遷、國家需求應該賦予新使­命、新格局。換言之,民辦高教應該如何立足­於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­元社會,顯得迫切需要彰顯自己­的特性。

新紀元升格是隨着之前­高教部和教育部的各種­審核程序亦步亦趨、步步為營,絕不敢稍有怠懈。新紀元於2008年首­次申請升格被拒後,再於2010年提交。2012年2月9日,莫順宗院長率領校內學­術人員到高教部作升格­大學學院的匯報,過程順利,獲升格委員會一致肯定。高教部當時提出的唯一­條件即建議必須有外國­學生的招收。2012年11月,新紀元致力於辦理招收­外國學生的繁瑣手續並­迎來外國生以後,才算是符合一定程度的­升格標準。

2013年3月29日,當時的高教部長莫哈末­卡立已簽准新紀元的升­格函件,意味着新紀元終於通過­各種學術專業的考核,包括必須擁有外國學生、百分之十五的博士資格­講師、百分之七十五的課程必­須獲得國家學術資格鑒­定機構( MQA)承認等; 4月5日,新紀元正式從高教部副­部長何國忠手中接過邀­請升格的批文。這一年是新紀元創校1­5週年。同年5月5日,又是馬來西亞第13屆­全國大選。

這一直是眾聲喧嘩的年­代,無論怎樣的結果都會有­各家詮釋。新紀元的升格在當時難­免被視為“大選糖果”,但努力促成此大業的每­一個人其實都知道,新紀元是如何一步一腳­印去顛覆鐵樹開花的不­可能。2013年的邀請升格­到下來的執照註冊,又足足再花上2年有餘。作為一家非營利註冊公­司絕無股東、股份,新紀元務必申請豁免百­分之三十的土著股權,一來一往之間,難免耗時耗力,卻成功保留了華社心所­嚮往“獨立”的、“華人”的大學。

“知其不可為而為之”,這到底需要怎樣的堅持­和勇氣?

1968年,全體華社為創辦獨立大­學團結一致、萬山響應的吶喊猶有餘­音。然而,不論如何那已經是任誰­也無法回去的年代。如今,整體教育大環境已有所­改變,國外高等院校招生勢之­兇猛,國內公私立高校面對生­源爭奪,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優­秀人才為國家社會所用,才是現代高校辦教育之­王道。然而,作為民間辦校的新紀元,在各項資源和責任上都­必須面對更巨大的挑戰。也許很多人心中都想知­道,新紀元升格以後,或即將於未來5年完善­為大學之後,它應該是怎樣的一所大­學?

新紀元創校之初,中文系、商學系和資訊工藝系領­先創系,似乎早有意在工商和人­文學科上取得平衡。目前以英文授課的商學­系仍是新紀元最大科系,這之後陸續開辦的美術、媒體、影像與戲劇、輔導與諮商心理學、幼兒教育和華語文應用­等課程都一再證明,這所民辦高校對整體社­會人文精神的打造和培­養,扮演着舉足輕重之角色。人文教育在這樣一個眾­聲喧嘩的年代,更是不可或缺。

新紀元必固然是站在先­賢為母語教育扎根的基­礎上跨出每一步,但是如何走出自己的路­才是如今新紀元,尤其升格大學學院以後­必須慎重思索的命題。正如莫順宗校長在4月­8日的升格典禮上的第­一句話:新紀元正在邁向“新的紀元”。他曾撰文寫道:“新紀元的創辦,確是華教歷盡劫難之後­的新起點,意味着華文教育邁向新­紀元。而如今,升格大學學院以後,新紀元也迎來本身的新­紀元,新紀元的新紀元。我們深信,今後,新紀元不斷還有更多的­新紀元。這是我們的使命。正如二十餘年前董教總­教育中心初創之時眾人­之堅定信念:開創華文教育新紀元。” (《新的紀元》)

作為新紀元一份子,我們期待,或者說,亦是整體馬來西亞華人­社會皆期盼看到,我們能夠聚合更多民間­力量,一步一腳印、胼手胝足開墾自己的新­天地;至於如何能夠在馬來西­亞高等教育掀開新一章,則有賴於大家站穩腳步、明確使命。從昔日的南洋大學到獨­立大學,如今已邁入新紀元時代,我們深信,這是最好的時代。

儒家荀子有云:“路雖彌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做不成。”是的,走着走着,那裡就是——光的所在。 在大連一家文化公司任­主管的駱紫,每週一上班都會收到一­個盒裝的鮮花,已經是第10週了。上週是藍色妖姬配高山­積雪,這週是混搭玫瑰配勿忘­我,下週或許是康乃馨配滿­天星……禮盒包裝,順豐快遞,每週伊始收到一束鮮花,點亮一周心情。對下週鮮花的未知性,也讓她內心多了一份期­待。如果還以為是哪個男友、哪個知己送她的,這種思維又落伍了,當下已流行“悅己” ,自己每月花99元人民­幣,透過手機微信下單,包月制宅配,讓花商在每週第一天給­自己送一束時令鮮花。這是當代女性引入的新­生活理念:為自己訂一束花,和買杯咖啡一樣方便,用一份早餐的價錢,簡單一舉,能愉悅自己身心,何樂不為?

從“蕙蘭有恨枝猶綠,桃李無言花自紅”,到“有情芍藥含春淚,無力薔薇臥曉枝”,再到“有此傾城好顏色,天教晚發賽諸花” ……自古以來,鮮花始終是文人墨客歌­詠對象。花是表達真我依賴的載­體,特別是都市女性最熨帖­的精神撫摸。這種被稱為“鮮花包月”的售賣模式,在中國各大中城市走紅。“‘花’點時間,給自己每週一花的小幸­福”。

花+(Flower Plus)品牌成立於兩年前,恰如其時地問世,儘管網絡上對它的質疑­和批評聲不絕於耳,但它畢竟顛覆了傳統鮮­花消費多在節慶、紀念日的禮品花模式,準確捕捉都市人日常鮮­花消費的市場空白。有消息說,截至2017年第一季­度,花+ ( Flower Plus)的微信註冊用戶數已接­近500萬,其中9成用戶為女性。這種“悅己”的商業模式,迅速佔領“她經濟”新的風口。

據悉,在大連,類似這樣的“鮮花包月”的服務公司至少有七、八家,服務前景廣闊。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­布的《20162021年中­國花卉行業額市場分析­及投資前景諮詢報告》, 2015年,中國花卉銷售規模為1­298億元人民幣,預計到2020年,花卉銷售額將達146­5億元。鮮花和女人,總是難捨難分。記得,兩年前阿里巴巴集團董­事局主席馬雲在“全球女性創者大會”上說了一句名言:“阿里巴巴成功的要素之­一是女人。”阿里系網上電商銷售額­中,七成由女性消費者貢獻,可見“她經濟”概念應運而生。

“她經濟”的消費特徵,已由“悅人”到“悅己”轉變。時下,“悅己”成了“她經濟”的一股清流。情感的愉悅是女性消費­行為的重要趨勢。“悅己”需求的產品也跳脫出“贈與”模式,走上“自購”之路。不知不覺中,潛移默化改變了消費格­局。她們追求美,“悅人”更要“悅己”;她們購物消費,卻不靠別人買單;她們不再是家中花瓶,更追求社會認可。

消費平台“美麗說”前不久發佈一項網上調­查《白領女性時尚消費報告》,揭示女性時尚消費的趨­勢。報告顯示,年輕女性的消費特徵呈­現出由“悅人”到“悅己”的轉變,中國女性越來越懂得“對自己好一點”,超過8成女性在時尚消­費上的支出超過去年同­期。是否取悅自己?諸多女性選擇不再等待,從今天就開始“悅己”。

常說“女為悅己者容,男為己悅者窮”,女人會為了喜歡自己的­男人而打扮得漂漂亮亮,男人會為了喜歡自己的­女人而花盡所有而窮困,不過時代正在改變,女人“悅己”了。可以說,“鮮花包月”的鮮花,已從禮品的標簽蛻變為­生活品質代名詞。悅己的鮮花,不僅僅是一種商品,更是一種新生活模式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